司机在锦东村路口把我放下,指指眼前一条毫无遮阴的乡间公路,说再走1.5公里,就是我要去的土楼。我下意识地把口罩向上提了提,在35度的高温下大步迈开,感受不到一丝微风,口罩戴着极闷,却是我唯一的物理防晒。
我在烈日下走得怨气冲天。之前我已经看了不少土楼,有名的,无名的,大的小的,好的坏的,漂亮的残破的。我有点疲了,相机里一堆照片,需要对照下行程才能反应过来哪座是哪座。一路上我不断怀疑:真值得走这一趟吗?
锦江楼的正门入口,中轴线为中圈和内圈门楼 本文图均为 何望若 摄
它和我看过的、想象过的土楼都不一样。它是土楼没错,更像座敦实的土堡。锦江楼的形式通常被称作“雨伞楼”:三座圆楼层层相套,内高外低。不过眼前这把“伞”看起来矮矮壮壮,外圈仅一层,中圈虽高出外圈,也仅一层。站在楼外看,中圈和内圈土楼的屋顶没有斜斜的坡面,像是少了个天灵盖,也缺了伞应有的坡度。
站在内圈顶楼的屋脊上看天井
特别处不只是外形。客家人建土楼,一为聚居,二为防御。防御需求决定了土楼多为封闭式,一楼不开窗,二楼以上才开小窗,虽为土墙,但基层是道约一人高的石砌墙角。而锦江楼的第一道防线不但有缺口,墙面又只见土不见石,不少房间也开了窗,看起来一攻即破。中圈和内圈反而有花岗岩条石砌筑的墙脚,尤其内圈墙脚足有一层楼高。这难道是先唱空城计,引敌入内,再关门打狗的战术?
内圈3楼屯粮和兵器的仓库
我正于两个门楼间进进出出看得出神,身后一位老人和我打招呼。老人名叫林振德,今年已经73岁,如果以土楼建成时算起,他是锦江楼的第七代居民。林老伯边陪着我参观,边告诉我,这内外三圈土楼并非一气呵成建起。内圈是它的“一期工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建楼者是本地做“水客”生意的林升泽。林升泽所建的内圈高三层,一楼、二楼上下各12个房间,三楼无隔间,打通作仓库,既屯粮也放兵器。林老伯指指墙上均匀分布的枪眼,又让我从枪眼中看向不远处的一棵树,“那人站在树上,我们从这里打出去,人家被我们打死了还不知道从哪飞来的子弹”。我问他真打过仗吗,“当然,打倭寇哦!”
在内圈屋脊上等我的林老伯
林老伯打开瞭望室左右两侧的小门,外面就是三楼的屋顶,外坡面的边缘筑了一道极矮的女墙,沿墙内根有一圈屋顶走道。我才走出去两步,就被唤住,回头一看,他站得比我高,原来他所谓的屋顶是指中间的屋脊。林老伯关照我不要踩瓦片,靠边沿小心走上去。待我站上去后,倒吸了一口气,知道自己吹牛吹大了。屋脊宽度就是一块竖放的砖,比男人的脚背还窄,这得走出猫步,还得保证万无一失,稍一失去平衡,滑向外侧,还有女墙挡一挡,若是滑向内侧,就直接掉进天井里,命都没了。我眼前晃过了电影中彭于晏在屋顶飞奔的身姿,自己的双腿却忍不住地打颤。试走了两步,就吓得退了回去,不怕丢人,只怕命送锦江楼,我还是老老实实走有女墙作护栏的屋顶走道吧。女墙其实也高不过腿,脚下才两块砖的宽度,依然走得心惊肉跳。走完一圈,见林老伯如君临天下般站在屋脊上等我。
“您平时走这屋脊吗?”“走啊,从小走到老咯。”虽说山里的孩子天生会走山路,海边的孩子生来就水性好,眼前这位七十古来稀的老人,身姿挺拔,竟然还能屋脊漫步,实在不可思议。老人一定看出了我的狼狈相,安慰我:“等下我带你去中圈屋顶,那边比较宽,好走。”
中圈屋顶走道
我问林老伯,为何锦江楼造的气势磅礴,屋顶却不舍得用料,中圈甚至只盖了半边屋檐。老伯让我看墙面,“这不是普通的生土,是三合土板,用它夯筑的土墙非常坚实,不怕雨水侵蚀,根本不需要大屋檐来挡雨。”我再看矮矮的外圈,既无阁楼瞭望室,也不再有花岗岩条石砌的墙角,就是一圈极简的平房。显然是因为清朝末期林家后代造外圈时,已过了海盗倭寇猖獗时,既无寇患,盖楼纯为居住,便也无需大费周章了。
我又里里外外看了遍,回到内圈天井,林老伯已泡好一壶茶在等我。老人告诉我,小时候楼里住了几百号人,后来大家陆续都搬出去住新楼了。“我也搬出去过,后来还是觉得土楼好,所以就又搬回来了。这土楼冬暖夏凉,七八月的时候晚上不盖棉被会着凉,多好啊。”老人指指他住的那间屋,“那是我年轻时的婚房,我现在还住这间。”二楼某间屋内简单放了张床,是他给嫁出去的小女儿留的。我想老人是念旧的,否则也不会独守祖先的基业和偌大的房子。
中圈和内圈
一个人守一座没有人气的土楼,应该也是寂寞的,尽管老人活得很新潮,会用微信,会网上购物,会给土楼写简介、拍视频传到网上。临别时,老人对我说:“夏天时来住几天吧,这里的荔枝特别好吃,你就睡我女儿的房间,晚上的土楼特别漂亮。”
那天晚上,林老伯给我发来一条视频,我才明白晚上特别漂亮的意思。林老伯给天井装上了一圈彩灯,配上他视频里的背景音乐,忽然有种90年代舞厅的既视感。
如果事先看到这夜景照,或许我不会在艳阳下走1.5公里前去。我相信林老伯对土楼是真爱,也相信他希望土楼商用并非出于发财梦,他以他的审美打造从小生长的家,他希望更多人知道、欣赏这里,希望看到锦江楼的复兴。只不过,作为怀有私心的旅行者,在我内心,锦江楼还是维持现状更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