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信长的死,他的勇气,宽容,之前的高雅等,令所有人惋惜”。这是《日本王国记》中,对于织田信长的评价。信长生活在日本战国时代,到安土桃山时代的大名。其本人为“战国三杰”之一,对日本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结束战乱之上。最初,他只是尾张国的大名,就相当于部落的首领。凭借着自己一步步的努力,采取逐个击破的政策,最终收获了日本的大部分土地。

(一)、生于忧患,死于忧患

毛利氏和上衫氏乃为日本的小豪族,但是“依靠大树好乘凉”。他们都投靠了势头正盛的德川家康,尤其是毛利氏甚至一度控制了濑户内海。当时的织田信长“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拥立了足利义昭为将军,并且企图让他成为自己的傀儡。但足利本人,也颇具野心,自然不愿意受人颐指气使,也想有番作为。

1. 水陆夹击,困苦不堪

公元一五六八年,足利义昭联合了被织田信长孤立的家族以及被敌对的势力对信长形成了包围之势。这其中就包括了三好家族,毛利家族以及上衫家族等等。这些豪门实力非常强劲,织田信长一度沦为孤家寡人。

不久以后足利义昭就被驱逐出境,他恳求毛利以及上衫谦信帮助他恢复足利家族的荣光再现室町时代的辉煌。而他们也认为,织田信长此人是日本国家动乱的罪魁祸首。并且,一致同意出兵讨伐织田信长。

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毛利家的海军从濑户内海出发大败由九鬼所率领的织田水军。还一度打通了通往本能寺的补给线。此时上杉谦信的陆军,也开始发起了对织田信长的攻击。他将矛头指向了越中以及能登。

2. 突破信长包围网

“四十九年一睡梦,一期荣华一杯酒”。根据《长家家谱》记载,在七尾城的对峙中双方僵持不下。而织田信长的援军,认为救援毫无意义于是半路折回。随后上衫家族顺利进入关东地区,并且等待冰雪融化后与信长决一死战。但是上杉谦信却没有熬过寒冬,突发脑溢血死在了战场上。

织田信长此后少了一位有力的对手,他可以将全部心思都花在与毛利家族的对抗之中。一时之间,高松城险些沦落敌手。这个城池是毛利家的门户,如果一旦陷落那么将无险可守。正在此时,信长家族产生了内乱。

他手下的大将明智光秀,发动了本能寺之变。当时的光秀掌握了信长家族的大部分军队,约有一万余人。而织田信长则只有身边的数百亲信,他的失败是必然的。而这场政变也被称为改变了日本历史走向的政变,也是日本史上最著名的叛乱。

(二)、天时地利,日本统一

“有人说,如果把日本统一看做是一块饼,那么织田信长是种麦子的人;丰臣秀吉是将麦子拿来做成饼的人”。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对于织田信长和他的继任者丰臣秀吉的评价。

本能寺之变以后,明智光秀派遣使者告诉毛利不能投降。但这封密信,却阴差阳错的落入了丰臣秀吉的手中。秀吉乃为信长的亲信,但是他也深知信长死后的结果。

1. 妥协和谈,缓兵之计

丰臣秀吉非常明白事情的严重性,而此时的他还在高松城准备与毛利家族死战。于是,他果断的开始与毛利和谈。并且承诺除伯耆,美作与备中三地外,其余地区皆归属毛利。但前提是双方停战,而且辉元应允让秀吉在其他势力之前讨伐明智光秀。

那么丰臣秀吉作为织田信长的嫡系,为何会容忍与他有世仇的毛利与上衫家族继续生存,而不是继续挞伐呢?他又是不是真的忘恩负义之辈?在当时的情况下,丰臣秀吉只有这一条路可以选择。

因为在当时织田信长死后,他的亲信还有羽柴秀吉、柴田胜家、丹羽长秀、池田恒兴等为代表的豪强势力。况且,织田信长的仇还没有报。罪魁祸首明智光秀,仍然逍遥法外。所以,他必须要与其他势力达成共识。

2. 形势所迫,不得已为之

织田信长在位全盛时期的实力,能够一个拳头打几人。但此时上杉家的越中防线已经被突破,南线也被进攻。毛利正在打的不亦乐乎,本愿寺被摆平,即将登陆四国。而丰臣秀吉此时如若不和谈,则必然会腹背受敌。

当然,正是得益于这个计划他才能够顺利打败明智光秀并且在轮番的内斗中顺利继位。丰臣秀吉的根基不稳,听从于织田信长的人并不会完全的听命于他。所以,自身实力不足导致他不得不向各个诸侯妥协谈判。

丰臣秀吉的决定,是碍于形式的。如若陷入内忧外患之中,那么凭借他的实力是完全不足以与信长诸多旧部抗衡的。不论是影响力还是人格魅力,他都差了一大截。而且两人的理念也不一样,每个人都有着对权力的向往。

谁都希望可以一呼百应,做一个真正的君王。但秀吉实力不足,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首先他要保住自身的力量,才能够有余力对抗其他的敌对势力。秀吉不是不想打,而是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三)、理念不同,手段不同

如果有一只鸟,织田信长让它叫而它不听,那么他就会将它杀死。而丰臣秀吉,则会想办法让它叫。当时的各个诸侯国,就相当于那只鸟。织田信长想要建立的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丰臣秀吉则是各方势力妥协的产物,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够全面的实行“国家一元化”战略。

1. 俯首称臣,最终目的

投降和臣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而织田信长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完全听命于自己甚至让他们消失。毛利和上衫作为势力强大的家族,自然不能容忍自己的蛋糕被其他人分割。就连德川家康,这个坚实的盟友织田信长都看不过更不用说他人。

所以,对于信长而言只有打仗这一条路。如果一旦和谈,那么自己就要做出让步。这与他对日本的治国理念截然相反,从他的种种行为中便能看出信长的理想抱负。每每攻占一个地方,他都将象征性的首都迁往此地以加强控制。

而秀吉的上位就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妥协指的是上衫和毛利都对他俯首称臣。但有一点,丰臣秀吉绝对不能干涉其内部事务也不能驻军。这更像是一个联邦国家,而秀吉则就是这个国家的总统。

所以,他不可以用强硬的姿态来面对毛利和上衫家族。他们是在获得无上利益的前提下,才同意臣服于秀吉。而秀吉本人的实力又不足以消灭他们,所以才会如此。这个臣服是地方服从中央的,就算诸侯不听,秀吉也没有办法。

织田信长致力于建立一个类似于古中国的集权制国家,所以他的领地经常变换。就像孝文帝一样,迁都只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以及对地方的控制。秀吉时期的日本是地方强,而中央弱。他与理想化的织田信长,是截然不同的。

2. 太过超前,注定失败

日本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而且山地多,耕地少。在古代,没有先进的交通能力因而集权统治的成本太高。况且,织田信长的想法触及了豪强势力的根本利益,并且已经沦为了众矢之的。与此同时,他也触及到了内部人员的利益,即使没有明智光秀也会有他人发动政变。

织田信长的理念对于日本而言,太过超前。他想要像千百年前的秦始皇一样,统一六国但却忽略了地理因素。他对于未来的思考是正确的,但并不合时宜。这脱离了日本的经济状态和国家体制的客观条件。

而丰臣秀吉相对来说更明白这一点,也碍于自身实力的有限。他选择用最低的成本,做最大的事情。尽管只是名义上的首领,但仍然对各个诸侯享有一定的控制权。在位期间,他还发动了朝鲜战争。

如果没有明朝的支援,想必会跨过长白山与后金军队一较高下。如果织田信长在位,他选择妥协的话,肯定会比丰臣秀吉做的更好。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对于信长而言他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

其实就中国而言,完完全全的中央集权也是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才开始的。如果信长真的到了那一步,也会因为各种缘由而迅速的土崩瓦解。因为他的兵力以及交通水平,不足以迅速的驰援叛乱地区。

结语:

对于织田信长而言,是一定要通过武力来收服毛利和上衫家族的。就算两家不率先攻击,那么开战也是迟早之事。因为他的理想,是直接控制。而对于丰臣秀吉而言,则并无如此的宏图伟志。他出身低寒,能够身居如此高位实属不易。况且,其自身的实力和个人的能力也有限。

参考文献:

《将军:全面战争》

《长家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