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去世之后,杨师厚就用武力夺取了魏博控制权。

在朱友珪、朱友贞兄弟争夺皇位的时候,杨师厚又待价而沽,拥有了更多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表面上看,杨师厚支持朱友贞夺位,是因为朱友珪非法上位。

实际上,杨师厚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朱友贞的开价更高,或是杨师厚支持朱友贞,可以拥有更多利益。

就杨师厚这种乱世崛起的大佬,估计不会知道忠君爱国几毛钱一斤,如果弄死朱温,就可以让自己的地位更上一层楼,不用别人动手,他也会抢着动手的。

如果支持朱友珪对自己有利,杨师厚才不会管他是如何上位的;如果朱友贞上位会威胁自己的利益,就算朱温明确表示朱友贞是自己的合法继承人,杨师厚也不可能支持他的。

在残唐五代,本来就是自古皇帝轮流坐的时代;谁能当皇帝,那得说自己的实力、背后的支持者有多少。什么你是皇帝的嫡子、庶子、兄弟、姨父、姑父、战友,那都是用来扯淡的。

只要大家觉得你上位符合他们的利益,随便找块黄布披在你身上,你就是皇帝了!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人认为杨师厚这种人,会把忠君爱国当回事,也把杨师厚说得太了不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杨师厚在朱友珪、朱友贞兄弟相争之际待价而沽,最后卖给朱友贞,真可谓卖了一个天价。

因为在朱温活着的时候,杨师厚的地位虽然很高,但实在称不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经过这样一番折腾之后,杨师厚说自己在梁朝的人臣中排行第二,估计没有人敢说自己能排行第一。

末帝即位,封师厚鄴王,诏书不名,事无巨细皆以谘之,然心益忌而畏之。

杨师厚割据魏博,而且在中央政府拥有的发言权越来越大,难免会让梁末帝有一种说不出的危机感。因为这样发展下去,最简单的问题就是,魏博随时会完全脱离梁朝的控制;再大点的问题就是,魏博有可能和李存勖联手进攻梁朝的。

但是,也算上天保佑梁末帝。所以梁末帝上位后不久,就传来一个好消息,杨师厚死了。

听到杨师厚死亡的消息,大梁帝国表面上自然是沉痛哀悼,但是在私底下,大梁帝国的权力中枢,那实在称得上欣喜若狂,并纷纷向梁末帝表示祝贺。因为这意味着,中央政府有机会收回魏博的控制权了。

但是如何收回魏博控制权,依然还是一个大难题。

杨师厚用武力夺取魏博控制权后,又恢复魏博的牙兵牙将制度。一个地方实行牙兵牙将制度,其实就等于实行自治了。

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政府敢加强相关地方的控制权,随时可能捅了马蜂窝。

牙兵牙将这种制度,简单的说,就相当于军区所在地建立了军事贵族政治。这种制度存在,可以说军区实行民主政治了。

节度使由谁来当,皇帝说了不算,牙兵牙将集体选举说了算;节度使工作干得不能让大家满意,不用皇帝说话,牙兵牙将就可以让节度使下台,如果节度使不服,当场就会被杀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于军人集团的角度,自然喜欢牙兵牙将这种制度。甚至是基于普通读史者的朴素思维习惯,也认为牙兵牙将制度是一种合理的制度。

第一、看到皇帝派几个文人、甚至是太监进入军区,居高临下的指挥军队高级将领,普通读者也会感觉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总而言之,这是皇帝瞎指挥,长此以往,帝国肯定会衰亡的。

第二、看到高级将领不能让广大将士满意,依然能高高在上的管理军队,普通读者也会认为这件事太没有天理了。总而言之,这种军队哪有产生巨大的战斗力。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看到某个军区,就是由军人集团说了算;而且谁想当军区司令,首先得获得广大军人的爱戴,基于人们朴素的思维习惯,自然会认为这是一种好制度。

残唐五代时期,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时,阻力重重,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因为放到桌面上,这就是军阀制度,但是放到具体情景中,支持这种制度的人实在太多了。

晚唐开始后,藩镇割据制度一直维持,主要是因为基于军人集团的角度,他们就是希望中央政府承认军区的自治。

只要中央政府承认他们这种权力,什么也好说,他们也会履行自己作为军事机构的基本义务;只要中央政府敢否定他们这种权力,他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示反抗,而折腾来折腾去,从普遍意义上,皇帝总得承认他们这种权力。

只要我们能明白牙兵牙将制度意味着什么,自然就会知道,杨师厚死后,谁来出任魏博节度使,是由牙兵牙将说了算,中央政府的发言权,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中央政府强行派人到魏博当节度使,十有八九会坏事的。如果牙兵牙将不接受他,自然会用武力赶走他、甚至是杀了他;就算牙兵牙将接受了中央政府派去的节度使,这个节度使在牙兵牙兵的支持(或是控制)下,也十有八九会渐渐脱离中央政府的控制。

在这种背景下,梁帝国中央政府,就试图通过政治、军事手段并用的方式肢解魏博。换而言之,把魏博分为两个军政地区,中央政府控制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末帝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把魏博逼反了。所以人们难免会认为,如果梁末帝承认魏博的独立性,就不会有这种事。问题是,哪有说的这样简单?

其实呢,在藩镇割据的百年历史上,魏博镇说自己是第二牛的藩镇,还真没有哪个藩镇敢说自己第一牛。这种地区,你加强它的控制,自然有可能逼反它,但是你任由它发展,更有可能失去控制的。

杨师厚死后,梁帝国中央政府派贺德伦当魏博节度使,但是贺德伦显然受制于牙兵牙将,换而言之,贺德伦愿意站在魏博牙兵牙将的角度管理魏博政务,他自然就是位高权重的魏博节度使,如果他敢代表中央政府试图控制魏博,分分钟钟都有可能啥也不是的。

贺德伦处于这种位置上,估计随时会变成杨师厚第二的;或是随时会被火并出局,而由牙兵牙将推举出一个新的魏博节度使。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背景,自然就会知道,梁帝国想趁杨师厚刚死,而且牙兵牙将制度刚刚恢复不久,解决魏博的割据问题,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错误。

但是,梁帝国显然还是低估了魏博的军人实力。

梁帝国肢解魏博的政令刚下达,魏博就炸了锅。

梁帝国肢解魏博的公开理由,自然不能说魏博割据二百多年,为了便于管理,所以必须把魏博肢解成两部分。问题是,不管梁帝国把相关的理由说得多冠冕堂皇,魏博的牙兵牙将也不会接受。

于是,牙兵牙将很快就胁迫节度使贺德伦给梁末帝写信。总而言之,我们可不是吓唬你,你继续这样胡折腾,小心我们率军渡过黄河收拾你!

面对魏博牙兵牙将这种大逆不道、大言不惭的恐吓,梁朝中央政府又是安抚、又是解释,就是拒绝放弃分割魏博的计划。总而言之,我们这样做,全是为了你们好,你们不要误会我们的意思。

魏博牙兵牙将一看梁末帝这样一意孤行,就又胁迫节度使贺德伦给晋王李存勖写信,总而言之,梁朝皇帝就是一个大傻X,任由下面无知小儿瞎挑唆,所以我们要跟晋国亲善友好。

魏博军人的叛乱,从某种意义上,是梁晋争霸战的重要转折点之一。李存勖成功夺取魏博控制权后,晋国才正式成为与梁国势均力敌的对手。因此从此以后,晋国控制着山西、河北二省;梁国控制着河南、山东两省。

因为凤翔李茂贞的存在,关中地区虽然控制在梁朝手里,在梁晋争霸中意义不是很大,因为凤翔李茂贞的存在,就够关中的梁军应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王李存勖接到魏博军人的邀请后,马上就亲率大军进入魏博。

进入魏博后,晋王李存勖先给了牙兵牙将一个下马威。于是那个领头煽动魏博投降李存勖的牙将,被李存勖当场就绑了起来,总而言之,一通云遮雾罩的罪名套在头上,当场就被杀了。

看到李存勖这种做法,把魏博的牙兵牙将当场吓坏了,但是李存勖也知道,统治魏博必须得依靠这些人,如果不能取得这些人的支持,魏博再突然倒向梁朝,那是一点悬念也没有的事。

所以,李存勖先给魏博军人一个下马威后,又开始和牙兵牙将表示亲近、信任。于是李存勖穿着轻便的、毫无武装的衣服,让魏博牙兵牙将全副武装的左右护卫自己出行。

你们如果想杀我,随时可以杀我;但是我相信,你们绝不会这样干的;因为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我这样对你们,你们怎么会背叛我呢?

当然了,在这种简单的表演之后,李存勖自然得继续保持、甚至是提高魏博牙兵牙将的待遇。

倒向李存勖后的魏博牙兵牙将,依然有多牛,我们只要知道后面的一件事就可以了。那就是,李存勖后来之所以会崩盘,最重要的推动力,就是魏博牙兵牙将再度叛乱。

李存勖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只能让李嗣源去平叛,结果李嗣源进入魏博,就在魏博军人的拥戴、逼迫下,半推半就的率军向帝国都城进发了。面对此情此景,李存勖虽然英雄盖世,也是顿时连北也找不到了。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李存勖接管魏博后,魏博的独立性已开始渐渐削弱了。这里的标志性事件,是一个叫孔谦的人出场了。

孔谦在五代历史上,是一个帮助李存勖做坏事的大奸臣。因为类似的原因,李嗣源取代李存勖后,就把孔谦杀了。

孔谦之所以是奸臣形象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后来是李存勖经济主管,而且权倾朝野。

孔谦的出现,绝对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作为经济主管权倾朝野,意味着中央文职系统控制力增强了,因为这种官员的权力越来越大,意味着帝国的经济权力渐渐会收回中央政府。

随着经济主管在中央政府的地位越来越高,军人势力被瓦解就是迟早的事了。听到我这样说,难免有人会说了,既然这样做,就可以瓦解军人势力,以前的皇帝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原因太简单了,在中央政府控制力有限时,如果敢这样干,皇帝肯定是不想干了。因为皇帝这样侵犯军方大佬的传统利益,没有考虑过军方大佬的感受吗?

总的来说,各种客观条件成熟前,皇帝敢随便提升经济主管的权力,那就是他不想继续当皇帝的前兆。因为这种权力,一直是军方大佬传统权力,皇帝随便叫两个酸臭的文人、小人,就从军方大佬手里接管这种权力。

就算军人表面上不敢反对皇帝,真到皇帝急需军人的时候,皇帝坐在那里慢慢等着吧!皇帝到那时,再说想把相关权力退还军人,黄瓜菜也凉了。因为军方大佬不联手给这种昏君点教训,后来的皇帝,肯定会以为军方大佬就是传说中的杨白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残唐五代初期,帝国最有影响力的人,通常都是军方大佬。所以中央政府一开常委会,坐在前排的大都是军人出身、而且还是现役军人的大佬。

后来,权力中枢参与决策的文职官员地位渐渐越来越高。在开始,这种文人出身、且非现役军人的高级官员,只能占据少数几把交椅,他们通常是以皇帝机要秘书、参谋的身份出现。

但是后来,这种人就越来越多。到了宋代集权成功后,中央军委开会时,通常就是清一色的这种文人,军方大佬几乎被排斥在外了,因为按当时的官话所说,军人的小名就是爪牙,爪牙听大脑指挥就可以了,懂得多了,那就是一种罪过。

就是因为各种原因,军人挤入了权力中枢,通常也会成为异类,并且受到各种无端的猜忌,原因通常只有一个,他是军人。

关键是,政府还会从日常细节上强化文职高于武职的天条,这样一来,武人不要说造反了,就是想在政府内大声说话,都有点太难了。

当然了,随着中央集权的发展,经济主管的地位越来越高。经济主管的地位越来越高,意味着钱袋子渐渐收归中央政府、并归文职系统管理。

这样发展到最后,军方大佬,其实就是日常负责训练管理军队的职业军人了。

第一、军方大佬无权插手经济权力。

第二、军方大佬无权插手军队内的重要人事调动。

第三、日常管理之外的军队调动,都是中央政府文职系统负责的。你别看你是司令,没有文职官员的批准,你随便调动一个营出去行动,也得给中央政府足够的解释,否则,给你套一个杀头大罪,你也别嫌冤枉。

第四、军队日常管理的主要负责人,也是以文职官员为主,军方大佬通常只是副手。

到此为止,军方大佬就是标准的打工仔了。

在唐玄宗之前,皇帝是与牛气冲天的豪门贵族共同管理军人,刻意压低军人的地位。在那种年代,帝国上层社会说某个人是军人出身,常常都带骂人的意思。

真正的豪门大佬,通常都是儒雅风流的形象,就是刘裕那种神勇无敌的武人,后来混成为帝国首席大佬,也不敢以武人自傲,相反到了老年,还得开始练习书法。

甚至在豪门势力刚刚崛起的三国时代,各方大佬组织军方扩大会议时,坐在最前面的,通常都是儒雅风流的文人,武人能挤进来开会的,那是屈指可数,就算挤进来,通常也不在最前排。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人们常常都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关羽、张飞打了一辈子仗,被世人誉为万人敌、虎将,但说到指挥打仗,也不如刚出茅庐的诸葛亮。

其实呢,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里,军人势力普遍比较低,所以纯粹的军人,总给人一种傻大憨粗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残唐五代,军人势力崛起,所以谁也不敢说,军人是傻大憨粗的代表。在那种年代,如果有人敢让刚出身社会的青年文人,居高临下的指挥百战功成的军人,他肯定是不想混了。因为在军人势力崛起的时代,人们肯定会觉得,一个人脑袋没有让驴踢过,就绝不会干这种事。

众多百战功成,打了一辈子仗的高级将领,说到打仗,竟然不如一些刚出身社会、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从来没有指挥过军队、只会纸上谈兵的青年文人?你这不是扯淡吗?千万不要跟我们说,他们是天才。你敢让高级将领无条件地听这种人的指挥,本身就证明,你也真是一个天才。

但是到了宋代,文职系统地位越来越高,皇帝自然也开始刻意压低军人的地位。在那种年代,武人混到顶级,常常也会有一种说不出的自卑。因为军人的小名就是爪牙,而且还有一种没人管,就会造反的原罪。

当然了,我们可以说,这是皇帝猜忌人,问题是,翻开晚唐五代的历史,人们自然就会知道,军人这种力量,一旦脱离了文职系统的控制,那就是无法无天的。

言归正传,魏博毕竟不是一个拿手就可以抓住的东西,所以魏博倒向了李存勖一边,李存勖也无法一下控制住的。

因为这是六州四十三县的广阔地区,很多地方,还被梁朝控制着,而且梁朝也不会甘心魏博丢失,所以大批梁军自然会纷纷进入魏博地区,于是围绕魏博的争夺,遂开始了。

这场战争,持续了一年多时间,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梁军大败,于是彻底丧失对魏博的控制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