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隐 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隐 形象)

公元901年,唐末。

这个时候的唐末,天下各地处于割据状态,每片都有每片称霸的军阀,而割据岭南的军阀,是一个叫做刘隐的人。

刘隐,继承的是他父亲刘谦的势力,而且刘隐这个人性格挺好,人性不错,和秦宗权那种拿死人尸体当干粮的堪称变态级别的残暴军阀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刘隐善待百姓,招抚流民,对士卒们也足够关心,因此得以在岭南(主要是广东地区)站稳脚跟。

事实证明,就算是再乱的乱世,你想要立足,光靠武力也许能成一时之事,但必然不能长久,道德和仁义,依旧是想要长治久安的关键标签之一。

刘隐当时的职务,是大唐朝廷的清海留后,整个广东基本上就都归他管,虽然他有实力,有名望,有百姓依附,但是当地也有跟他不对付的,就比如虔州刺史卢光稠,和刘隐就处于敌对状态,因此卢光稠大举进兵,攻取了刘隐的韶州,拿下韶州之后卢光稠还不罢休,又以韶州为根据地,接着攻打刘隐的潮州。

刘隐平时打仗就挺厉害了,但是卢光稠打仗更有一套,俩人相互较量,有一回卢光稠甚至把刘隐打到了全军覆没的地步,当然后来还是让刘隐只身逃走了。

不过这个卢光稠,倒是很值得一说。

卢光稠,字茂唏,虔州本地人,祖上是汉末时期的名臣卢植。

这个卢植您有可能不熟悉,但我要说两个卢植的徒弟您肯定听说过,这头一位,是白马将军公孙瓒,这第二位,是三国时期的蜀汉昭烈帝刘备。

(卢植 绘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植 绘像)

作为名臣之后,卢光稠这个人生来也很不一般,他天资聪颖,自幼习武,身体素质非常不错,哥们身长八尺五,虎背熊腰,力大无穷,小伙子长相还十分周正,而且,卢光稠不仅习武,在文化事业上也有研究,他好读史书,通晓典籍,可以说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文武全才。

黄巢起义之后,天下各地有很多响应黄巢的,有些是真想要跟黄巢干,有些则是趁乱自立,想要自己成就一些功名事业,卢光稠就属于后者。

黄巢起义之后,卢光稠也召集了一群乡勇,举兵攻城,很快就占据了虔州。

因为中晚唐的统治确不太行,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黄巢起义就等于是在鞭炮厂旁边吃烧烤,稍微弄出点火星子来,就会引发一连串的爆炸。

那么说这个虔州是哪儿呢,这个地方在宋朝之前叫做虔州,宋朝之后则叫做赣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赣州。

卢光稠占据虔州之后,自封刺史,自此步入了历史舞台。

类似像卢光稠这种在乱世之中占据一州之地的不在少数,比如曾经反叛李克用的刘仁恭就占据了幽州。

但是,刘仁恭无道无德,很快衰败,卢光稠则不然,这位仁兄在占据虔州之后,可以说是政绩卓著,非常亮眼。

虽然他这个虔州刺史是自封的,但是他的表现可要比不少朝廷官方任命的刺史表现还要好。

首先,卢光稠善于招抚士卒,是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因此他的军队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

其次,卢光稠懂得体恤百姓,谁家没钱,他去送钱,谁家困难,他去帮助,谁家吃不上饭,米面粮油他全都安排上,因此虔州百姓对他很有好感,以至于四方依附。

最后,卢光稠还懂得经营,他在虔州大搞城建,兴修福利设施,轻徭役是薄赋税,您想想那个时候虔州城外边都打开锅了,而在卢光稠的庇佑之下,本地百姓却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更有不少流民不远千里来投奔他。

(卢光稠 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光稠 形象)

从卢光稠占领虔州,一直到他病逝于任上,二十六年的时间里,他成了虔州(赣州)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首领,同时也是历史上一名治理开发赣南地区的功臣,时至今日,赣州百姓还为他塑像立庙,世世代代感激他的功德,

卢光稠的发迹和善举,其实是五代时期南方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

从公元755年到公元763年,年号从天宝变成了广德,安史之乱闹了八年才宣告平息。

我们都说,安史之乱是盛唐衰败的转折点,说这话,不仅仅是因为安史之乱代表了唐玄宗李隆基辉煌统治的结束,更意味着,由于剧烈的战乱,中原地区的大型城市基本上都被摧毁了,就是没被摧毁,景况肯定也不比从前了。

战火滔天,尸骨遍地,人口急剧下降,人一少,地就没人种了,因此田地成片荒芜,农业发展遭到巨大破坏。

诗人李白曾云: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安定时代百姓叫做平民,战乱年代,平民往往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背井离乡,进而变成四处逃亡的流民。

中原战乱,那么流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向战火较少,相对稳定的江南迁徙。

等到中晚唐来临的时候,又爆发了黄巢之乱,虽然后来这场战乱也被镇压了下去,但是黄巢起义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比安史之乱还要深刻,还要大。

因为,黄巢之乱摧毁的不仅仅是中原的大型城市,它同时摧毁了朝廷大部分的管理机构,中央政权的力量已经被大大削弱,唐僖宗在位的时候,天子权威已经荡然无存。

(乱世 意象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乱世 意象图)

中央对地方没有了制约力,那么藩镇割据就不可避免,藩镇一割据,军阀混战,天下更乱,军阀们频繁的用兵,频繁的发动战争,本质上就是在压缩中原百姓的生存空间,而当生存空间被压缩殆尽的时候,结局当然就只有两种,一种是死掉,另外一种是逃走。

所以,大量的中原百姓们在这期间纷纷流亡,他们主要的流亡方向,就是中国的南方和西南方。

我们可以把这些流民大致分成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流民,顺着昔年唐朝皇帝们逃跑的路线逃到了蜀地,这些百姓则是四川王建建立前蜀的基础。

第二部分流民前往了江苏,而在江苏,军阀杨行密和李知浩则以这部分百姓,先后建立了南吴和南唐。

第三部分的流民,迁徙到了湖南,这是湖南马殷所建立的南楚政权最开始的人口基数。

第四部分的流民去到了浙江,江南的钱镠以这部分百姓为基础,建立了吴越。

第五部分的流民则到了福建,而福建的王审知则以这部分百姓为基础,建立了闽国。

最后一部分,也就是第六部分的流民,则迁徙到了广东和广西,最终大部分被刘隐所接纳,一部分则被卢光稠所吸收。

那么问题来了,百姓们为什么不远千里投奔刘隐和卢光稠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有仁爱之心。

乱世之中,匪盗横行,军阀乱战,他们毁坏城池,杀人如麻,欺辱老幼,奸淫妇女,处处是横尸,各地为焦土,肝髓流野,残垣断壁...

大人物的命是命,天子的命是命,公卿百官的命是命,军阀们的命是命,难道普通人的命,就不是命了么?

(古代流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流民)

所以,愿意善待百姓的卢光稠,成了他们唯一的指望。

后梁建立之后,卢光稠归顺了后梁,成为了真正的虔州刺史,他保境安民,一直到病逝。

作者本人,文化水平不高,写历史当然也很难谈得上专业,所以我对古往今来的这些人的评价标准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在回首自己一生的时候,不曾后悔过。

项羽后悔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孔明后悔非用马谡守街亭,慕容氏后悔参合坡之败,萧衍后悔自己错看了侯景。

他们是大人物,他们也会后悔,但卢光稠回首自己的一生时,却应无怨无悔。

因为,无论他成不成大事,他都始终以人为本。

卢光稠的人生从虔州开始,也从虔州结束,但是广东的刘氏一族显然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刘隐是清海留后,主理广东事务,但是在这个清海留后这四个字之前,还有俩字,那就是代理。

不知道朝廷是不放心刘隐还是压根就不信任他,在徐彦若死后,朝廷很快派出了新任清河节度使赴任,这个人,是兵部的崔远。

崔远,大唐名臣,文人出身,史书说他文才清丽,风神峻整,这样的人在政治上也许能有作为,但是很显然,被派到地方上去做节度使,他有点干不了。

(崔远 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崔远 形象)

一来,崔远听说岭南匪盗横行,环境非常恶劣,生存条件更加艰难,他就不想去,二来他知道刘隐在广东根基很深,民心依附,他怕自己去了也不过沦为刘隐的傀儡,所以崔远一直拖拖拉拉的走得很慢,那意思就是不愿意去。

朝廷一看崔远主观能动性太差,寻思你不愿意去那你索性就别去了,干脆直接把崔远给叫了回来。

崔远回来了,那么这个时候清河节度使的职务就出现了空缺。

此时,一直处于代理职务的刘隐就不得不考虑到,这是不是他此生仅有的,唯一的机会了。

因此,给各位节度使打了这么多年下手的刘隐终于决定,正式向朝廷递交自己的简历——你们也不用派人来了,这清河节度使,谁干不是干,干脆让我干吧!

我们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当然不错,但是,光有准备是不行的,有些时候你还需要一些勇敢。

刘隐已经走出了他的第一步,而为了这一步,他已经等待了,太长太长的时间。

命运何如?只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