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同朝代的科举考试内容各有侧重,始于隋朝,经历了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科举考试,不少出身贫寒的学子得以改变命运,进入官僚体系,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文化的发展。

各个朝代的科举考试的内容略有不同:

隋唐时期

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开启中国科举取士制度之先河。他设立了包括秀才、明经、进士在内的多种科目,主要考查经义、时务策、杂文等内容。每年举行一次,由皇帝亲自主持。

唐朝科举考试逐渐完善,在隋朝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科目和考试层次。

其中明经是考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和理解。 进士是考诗赋、策论等。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其他科目还包括俊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朝科举

宋朝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期间,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

考试科目有:

进士:考察策论及儒家经义。

诸科:包括九经、五经、明经、明法等,带有技术性特点。

制科:皇帝特设的不定期考试,考生既有普通举子,也有现任官吏。

武举:面向从军者,考核武艺和策问兵法。

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级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朝:

科举制度恢复:元朝在初期曾一度废除科举,后于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恢复。

考试科目主要是经义,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经书中。

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科举考试只设进士一科,考试内容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县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层次。

清朝基本沿袭明代科举制度,但增设了特制科目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科举考试依然以儒家经典为主,主要考四书(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和八股文。

分为乡试、会试、殿试,其中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经史时务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