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门诊结束后有家长提出疑问:医生,孩子明明没有病,为什么还要开药和建议心理治疗?

这并不是第一次有家长问到我这个问题,我想应该也是很多人的困惑。

青少年心理疾病的诊断与用药之所以是一个严肃审慎的话题,因为它很可能决定某个孩子一生的自我评价。

我想从三个点来跟大家分享这个话题:

一、去诊断化

二、没有明确诊断≠完全的心理健康

三、药物不是洪水猛兽,相信医生对药物的把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一直避免给未成年人心理疾病明确诊断,提倡去诊断化。

一方面原因是:尽管诊断很重要,但青少年人格发展不成熟,情绪反复波动是常态,往往需要长期观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个原因是:青少年的心智不成熟,受暗示性较强,如果有明确的诊断,而其不能正确认识的时候,就会给自己诸多的负面暗示

  • 我是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人
  • 我跟其他人不一样
  • 我不能上学了,我什么都做不好
  • 我考不上大学是有原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偏激的负面思维与青春期的迷惘碰撞,导致的结果就很可能是自暴自弃。

盲目的给孩子贴上“抑郁症”,“焦虑症”标签,还可能引起继发性受益(比如因为诊断就可以不上学,获得家长的更多关爱等),使孩子“不想好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我会给未成年人诊断为童年情绪障碍、焦虑状态等,因为情绪和状态都必然会随着时间发展变化,这就给了家庭面对的勇气。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无限可能,不应被一纸诊断阻挡。

上个月我在媒体上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评论截图

如此看来,青少年心理疾病去诊断化,是更容易被家庭接受的,也是有意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诊断,不代表可以放任不管,存在的问题仍需解决。

虽然情绪问题不能与心理疾病画等号,但如果长期缺乏干预,必定会累及孩子的生命质量。

很多家长容易陷入两个极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是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常见,2020年,18岁以下的精神障碍患者比2019年增加了5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2020年中国精神心理健康互联网洞察报告》

在家长眼中的“厌学”、“玩游戏”、“打架”、“不遵守纪律”是因为孩子“不听话”、“没长大”、“叛逆期”,但从心理工作者的角度看,这些“小毛病”也意味着焦虑倾向、抑郁倾向、躁狂倾向等等。

心理疾病从来都不是病来如山倒,心理疾病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发现早期、疑似的症状或应激事件时,务必尽早的解决,才能避免疾病在孩子身上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早发现,早治疗,也是传统医学常说的“治未病”

所以,虽然医生没有给出“xx症”的诊断,并不代表孩子毫无症状,对于症状,我们也应该积极的治疗或干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孩子的问题,有的家长会表现的很心急,情理上可以理解,但这种急迫对于治疗并非好事。

我遇见过很多这样的家庭,一番临床检查和晤谈后,发现孩子先前并没有出现严重的问题,但家长过度敏感,没病也乱投医,在反复多次的就医过程中,把孩子培养成了惊弓之鸟。

在这类家庭中,家长的焦虑往往更需要被干预,甚至需要进行系统的家庭治疗,以扭转家庭为“孩子生病”奔波的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诊断不明确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都可以选择。

心理治疗相对来说更有利于身心发展,但对于缓解当下的严重问题效果不明显。

比如说:

孩子脾气过于暴躁、频繁打人骂人

情绪其不稳定,悲喜交加

厌学、恐惧社交,不能出门

入睡困难、夜惊、梦魇等睡眠问题

尽管没有达到对应疾病的诊断标准,但这些行为会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业和生活,使用适当的药物稳定情绪,才能进行后面的心理干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肯定会有家长担忧药物的副作用问题。

要知道:并非所有的精神心理药物都有剧烈的副作用,也不是所有的副作用都会在个体身上表现。

医生会根据临床经验加以控制,在平稳症状和避免副作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这就需要家长的信任与配合,按时复诊、及时调药。

其实,在某些药物的使用上,因为青少年的肝功能旺盛,代谢能力强,用药的剂量反而会比成年人更大,才能起到应有的疗效,但这也是安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少年的快速代谢与医生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相信可以抵御大部分的药物副作用。

况且精准、有效的药物治疗,能迅速缓解孩子的情绪问题,避免孩子辍学在家,长期脱离学习环境;再通过心理治疗去矫正行为、发展人格,更能完善孩子的个性,从而使其回归正轨、健康成长。

这些对孩子一生有益的正作用,家长可千万不要忽略。

家长们如果想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第一步应当是多提问。

向孩子提问——了解孩子日常生活的点滴。

向医生提问——了解更多专业的知识。

向自己提问——

如果我的孩子真的病了,我是否可以接纳?

我现在关心孩子的方式,是他能接受的吗?

我是否能尽可能不让自己的焦虑影响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很欣赏问我这个问题的家长,这代表着他们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决心。

因为所有的有效治疗都需要医生、家庭和个人的配合,成为治疗联盟,才能将治疗效果最大化。

责任编辑:海鱼

插画:李大姑娘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主观上无任何营销性。

如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或对文中来自网络未能找到出处的图片有版权异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