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以来,贵州各级党组织站在全省决胜千年绝对贫困、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以优质的就学、就医、就业等公共服务,促进新市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有个“朝阳新城”,社区居民来自威宁县的41个乡镇、街道,他们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到这里,而社区的工作者们通过零距离服务,助力他们开启幸福新生活。社区服务站招募了30多名年轻的工作人员,他们普遍学历较高、工作能力较强。在朝阳新城里漫步,不时有年轻志愿者从身边走过,他们随时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附近幼儿园、小学的铃声也清晰可闻——这都为新社区搬迁群众开启新生活带来新希望。社区卫生室的医生赵成文和另一名同事负责随访社区的200多名慢病和大病患者,定期提供诊疗服务,让常年卧病在床的患者足不出户就能接受治疗。靠着医疗惠民政策和便捷的服务,就医不再难,“不到疼得受不了不来看病”情况再也不会发生。提升医疗保障水平,让群众看病有“医”靠,这些搬迁群众获得最直接、最现实的幸福感。第八小学专为搬迁社区而建,它招收来自附近3个移民社区的孩子。这是一所年轻的小学,一切都是新的:去年9月才迎来第一批学生,有1000多人;教师团队也是新的,他们来自威宁县各个乡镇学校,通过遴选考试后成为这所新学校的教师。在八小的科技教室里,实验台上摆着烧杯、胶头滴管。在器材准备室里,望远镜占了一大块空地,地球仪、地球剖面仪、量筒、三角量杯等整整齐齐地存放在玻璃柜里。为了让搬迁出来的孩子有学可上,贵州省累计投入181.46亿元,新建、改扩建了669所易扶点配套学校,实现全省易扶点教育配套全覆盖。县教育局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图书、实验器材等资源,都会优先配给易扶点配套学校。搬出来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就业好了,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致富,防止返贫。如何做好零距离就业服务呢?在贵州的各个移民社区,扶贫车间很是常见。它专为移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朝阳新城的这家扶贫车间主要制作彝族传统服饰,塑料模特身上穿的衣服做工和用料考究,每套从1000多元到2000多元不等。这些衣服都是社区居民手工缝制出来的。扶贫车间负责人王超告诉记者,根据缝制的图案大小及复杂程度,每个图案的手工费从两元到五六元不等,熟练工人一天能赚上百元。刚在这里工作两个多月的毛银芬,背着一岁多的孩子边烤“小太阳”边干活儿。她的丈夫在广州打工,以前她一直留在家里带两个孩子。如今大孩子在社区幼儿园就读,她做点零活儿赚钱。朝阳新城社区平时有40多人做这种手工活,上个月收入最多的一个人得了3800多元。刘贵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