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有的地方叫赶集。 印象中,老家的场很大,人很多,大都是上千 甚至上万人的大集市,尤其是过年过节,人头攒动,移步艰难。 有的人为卖东西赶场,有的人为买东西赶场,有的是先卖东西再买东西而赶场。 逢场天,热闹天,讨价还价声,呼朋引伴声,人声鼎沸。
这里也是场。可是这里的场,是我见到的最小的场:以十字路为中心30米为半径的小地方,卖东西的和买东西的加起来不过30人。当然,这个场人少是有原因的: 原本不大,年轻人出去打工了,赶场人自然少了。 按理说,这样的场早就不存在了,赶掉了。可是这几十个人的场多年来就是赶不丢,三天一场,场场总有人。而且来的常常是固定的人:一个水果摊,一个大棚菜摊,一两个只卖几十斤肉的肉摊,剩下的就是五六七八个老太太的本地物产摊。
老太太是为了卖菜么?说是,经常没人买,又背回去了;说不是,她们每场都来。为什么?我想,她们不只是来卖菜的,也是为了跟老姐妹说话来的。 这些大都是留守老人,没有孩子们的陪伴,孤独,有话无处说,憋屈。 这里小坐,边卖菜,卖唠嗑。说到伤心处,还抹眼泪。老姐妹的安慰宽解,老姐妹的老手相握,应该是她们每场到来的目的吧。
每次来这里,看到低矮棚子下排排坐着的老太太们,或握手,或拍肩,或耳语,或倾听,或抹泪,感到欣慰而又伤感。欣慰她们的快乐,伤感她们的孤独。这就是老人啊!他们的今天或许就是自己的明天吧。
真希望,这个场赶不掉,永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