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上方关注小莱坞影育

美国歌手鲍勃·迪伦曾说过一句话:“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则只是被淋湿。”

不知从何时起,能感受雨的孩子越来越少。很多孩子看不见叶枯树荣、听不见鸟语虫鸣、无感于四季流转,甚至对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发展、他人的命运漠不关心……

迟钝、麻木、冷漠,正在侵蚀孩子们的心灵。

在“两个辛丑年的对比”火上微博热搜之际,湖南宜章一教师自制视频,希望告诉学生“弱国无外交”,结果,有的学生对此毫不关心,视频放至一半,就嬉笑着走出教室;

教师讲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消防员杨科璋为救一个两岁的孩子而献出自己年仅27岁的生命时,哽咽地问班上的孩子能不能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感受,孩子们表情木然,没有人愿意表达;

2020年12月,黑龙江一15岁女孩因上学问题与母亲产生矛盾,把母亲杀害并藏在了自家仓房里;

我们为什么会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在一个物质丰裕的社会,在教育投入比过去有了巨大改善的时代,为何儿童青少年的情感反而变得贫乏?这对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避免培养“冷漠”的孩子,我们的教育应该往何处去?本期“专题报道”聚焦“冷漠症”在儿童青少年群体蔓延的现象,邀请一线教师、校长、教育专家等参与讨论,共同探讨教育的问题及未来走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教育者的呐喊——

警惕“无感症候群”的潜滋暗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查,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1年6月刊第1期,原标题《拒绝“冷漠症” 让孩子去感受雨,而不只是被淋湿》

作者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 赵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