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9歼击机是苏联拉沃契金设计局在拉-7基础上改进研制的单座、单发、活塞式歼击机,美国人不知道为什么给起了个外号叫“德国佬”(Fritz)。
拉-9侧视图
二战结束前,苏联空军装备的拉-7战斗机可以说已经达到活塞式飞机的巅峰水平,但苏联拉沃契金设计局认为该机还有潜力可挖,于是继续对拉-7进行改进,当时推出了装备3门20毫米航炮(B-20型)的拉-7后期型,但是部队试用之后认为该机的火力不够,对于这些要求,拉沃契金设计局认为只是增加飞机火力并不能全面提升性能,需要从改进结构入手。于是该局于1944年年中开始了最后一代单座活塞式歼击机拉-9的设计、研制工作。原型机的组装工作在高尔基(现改名为下诺夫格罗德市)的第21工厂进行,没有安装任何武装的拉-9的原型机(设计局内代号为拉-130)于1946年6月16日首飞,1946年11月投入批生产,1947年开始装备部队,有教练型乌拉-9和另两种附加脉动式喷气发动机的试验型。
中国航空博物馆的乌拉-9,存世仅此1架
拉-5、拉-7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威名赫赫,不但造成了一大批空战英雄,还为苏联培育了大量优秀的飞行人员,所以拉-9飞机也因此而沾光,被看作是拉式飞机系列中光荣的成员。拉-9基本保持了拉-7的气动布局和外形特点,主要改进是采用了全金属结构、层流翼型,武器装备为4门23毫米H P-23型机炮,但是很多时候,左侧的机炮会被拆除,不过机炮整流罩依旧保留。拉-9属20世纪40年代末期性能较先进的活塞式歼击机,但有点生不逢时,当时喷气歼击机已开始装备部队,所以拉-9仅生产了1559架,于1953年停产。
虽然拉-9和美国生产的P-51“野马”式战斗机属同一等级,但它没有像后者那样采用马力较大的液冷式发动机,而是装有重量较轻、生存性较强的气冷式发动机。为了改善拉-7航程较短的缺陷,拉-9通过减轻重量、增加机内燃油等措施,使得航程比拉-7战斗机有了较大提高。拉-9的4门20毫米口径航炮使得其空战火力较强,另外这4门航炮安装在发动机上方,射击方向靠近飞机纵轴,也便于飞行员瞄准和射击,提高了射击命中率。与美国的P-51战斗机相比,在航程、最大速度等方面仍然是“传统弱项”。
中国航空博物馆的拉-9
我国在建国初期,通过有偿接收和购买等方式,分批引进了百余架拉-9。当时引进的战机主要是喷气式的米格-9和米格-15,拉-9一开始也曾作为防空作战用的飞机,但后来多用做飞行员训练。在服役期间,拉-9也承担了一些重要任务。1950年到1951,-9还曾担负北京地区的防空作战任务,并于1950年和1951年的两次国庆阅兵中,作为空中编队的组成部分通过天安门上空,1952年,部分拉-9还参加了清剿西南国民党残部的黑水战役。
上图同一架飞机
作为二战后诞生的活塞式战斗机,拉-9的性能已接近活塞式飞机的极限,但喷气时代已经来临,在喷气式战斗机的冲击下不得不很快被淘汰。我国这批拉-9也很快退出了一线作战部队,转而在航校中承担训练飞行员的任务,50年代末期就有拉-9就完全退出了现役。
拉-9由于总产量较少,也是国外飞机收藏家们热衷采集的机型,我国是保存拉-9型飞机和它的改型机较多的国家。上世纪末期,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内的北京航空馆(现名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曾用1架拉-9交换到1架英国“鹞”式垂直起降飞机。这架拉-9到英国后,经修复后成为目前世界上一一架可以飞行的拉式飞机。
换回来的“鹞”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