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日前,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联合实施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发掘。旨在进一步明晰诺木洪文化的文化特征、理清其发展的脉络、辨明其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夏尔雅玛可布遗址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巴隆乡河东村,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一处诺木洪文化遗址。年代为公元前1400年至1050年左右。遗址既有居址又有墓地,分布在隔河相望的南北两个台地边缘,居址区面积约3.5万平方米,已发现的墓葬分布在约2.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遗址内发现石墙、土坯墙、石砌建筑基址等遗迹,文化层厚度多在100至150厘米,局部区域厚达500厘米。地表采集有夹砂红陶和灰陶等残片、石器及兽骨等,可辨器形有罐、盆及石斧等。

目前,遗址区和墓葬区发掘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遗址区发掘深度约30至70厘米,发现遗迹有石墙、瓮棺、盗坑等,出土遗物有陶片、石器、骨器、毛织品等,陶片中有彩陶。墓葬区发掘深度约10至20厘米,发现遗迹有盗坑等,出土遗物有陶片、海贝等。

据悉,诺木洪文化是诞生于青海高原特殊环境下的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其汇聚了周边区域各类文化的特征,但相关研究尚显薄弱,在此之前仅发掘了塔里他里哈一处遗址。夏尔雅玛可布遗址规模较大,遗物丰富且保存较好,地表有明显的石构遗迹,具有很高的发掘价值。此次发掘对于解决当前诺木洪文化研究的困境有着重要意义,而诺木洪文化研究的深入又能为在牧业区推广农业生产和定居牧业点相结合的建设方向提供历史借鉴,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