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后,清朝大臣宋育仁提出一个灭亡日本的完美计划,上书慈禧太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报复日本,其战略思维可谓是“持久战”的雏形。如果清廷能够实施,那么日本将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可惜被急于求和的慈禧和李鸿章驳回了。

清朝并不缺人才,缺的是骨气。甲午海战后,清廷虽然失败,但是尚有实力。反观日本则处于濒临破产的边缘,犹如重伤在身硬撑着的汉子,只有清廷不议和,甚至只要不赔偿巨款给日本输血,日本就会倒下。

因为日本发起甲午海战是用倾国之力,是赌国运的一战。当时的日本虽然经过明治维新,国力有所增强,但是底子薄,工业化刚刚起步,经不起折腾,更经不住“持久消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育仁手稿:《借筹记》和《中日战和记》

日本的短板和弱点,宋育仁看得清清楚楚,因为宋育仁长期担任任中国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对世界各国的情况非常熟悉。甲午海战爆发前夕,他在伦敦密切关注战争态势,大胆上书慈禧太后,谏言:“倭兵少财乏,持久足以困之 !”

宋育仁的意思就是说日本国力有限,颓势明显,无力持久作战,大清只要长期消耗,就能将日本拖垮。

宋育仁并非“纸上谈兵之辈”,他还提出了一个可行性的计划:假借澳大利亚商团保护澳大利亚商人之名,招募两千名澳大利亚水兵组成水师一旅,菲律宾北上直攻日本长崎和东京,试图以最短的时间解决战斗。挂英旗出口,坚决不与清朝政府沾上边,宋育仁与使馆参议杨宜治、翻译王丰镐等密谋完成计划后,立即付诸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午海战

宋育仁的这个计划得到了两江总督刘坤一、张之洞等朝廷重臣的支持,甲午海战爆发时。宋育仁已经组织起一支颇有战力的海军(招募了2000余名澳大利亚职业军人,并购买了5艘兵舰,10艘鱼雷快艇,备齐了枪弹武器),由前北洋水师提督琅威里率领,随时准备执行“偷袭”计划。

但宋育仁没想到的是大清会败得那么快,慈禧和李鸿章也没想到小日本战力会这么强。甲午海战战败后,慈禧和李鸿章想到的是打不过就赶紧息事宁人,宋育仁却想到了“转败为胜”的计策,他觉得只要清廷能再组织力量给日本一击,必将会让日本“吃不了兜着走”。

此时的日本已是危机丛生,因为甲午海战,国内经济濒临破产边缘,社会局势随时可能发生失控。外部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就等着日本倒下,他们一哄而上大快朵颐。大清虽然战败,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尚能维持持久消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育仁晚年照(网络图片),他笃信道教,所以头顶挽发髻

宋育仁具有国际视野,他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大胆提出“偷袭日本本土”,给予日本雷霆一击,使其陷入灭亡境地的计划。况且,宋育仁招募的一支海军力量刚好可以执行“偷袭”计划。

可惜的是,大清朝廷上有太多的“鼠目寸光”之辈,宋育仁的顶头上司从国内述职完毕回到伦敦,得知他的所作所为后,以“妄生事端 ”之罪参他一本,李鸿章决意议和(目的是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再战),也极力反对宋育仁的计划。

慈禧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她下令让宋育仁将购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废,同时电召宋育仁速速回国,由二品降为四品,永不重用。

就这样,宋育仁以海外募集水师奇袭日本的计划胎死腹中,日本得以劫后余生。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仅赔款就高达二亿三千万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任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日本拿着这笔巨款投入到国家的工业化中,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走向富国强兵。清政府则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开启了中国人民百年的黑暗耻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