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红色故事50讲之三十三丨革命是苦出来的——李鸣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重庆红色故事50讲之三十三丨革命是苦出来的——李鸣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庆红色故事50讲》系列微视频视频脚本

第33集 革命是苦出来的——李鸣珂

1930年1月7日,国民党控制的《国民公报》发表了一则“通缉令”式的消息:

“省党部委员李鸣珂,黄埔生,于前数日来渝,在各处活动甚力,盛传该党以图取重庆之故……并以将其在涪陵所设之军委会移到重庆指挥一切之。”这则通缉令里的主人公,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革命传奇人物,他叫李鸣珂。

李鸣珂,1899年出生在四川省南部县。1925年,于广东建国联军干部学校培训,在广州,经吴玉章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转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培训。

1926年秋,李鸣珂从黄埔军校学成毕业,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工作。为了培养军事骨干,我党组建了教导大队,李鸣珂作为第一中队长,其队员包括粟裕、谭家述等,在湖南长沙、湘阴等地,二十四师教导大队共招募了1000多名进步青年,这支大队也成为了革命骨干的摇篮。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南昌起义前夕,李鸣珂领导的教导大队第一中队,担负起保卫前敌指挥部周恩来、叶挺等同志安全的艰巨任务。南昌起义后,李鸣珂被调到前敌委员会任警卫营营长。

为了加强四川省委的领导力量,1928年夏,中央决定派李鸣珂到四川任省委委员兼省军委书记,负责全川的军事工作和保卫省委机关的安全。

李鸣珂到任后,积极发展川东游击队,组织四川特科队,打击叛徒,保卫党组织。他时而扮成医生,身着褪色蓝布长衫,留着胡子,出没在大街小巷,组织群众,指导工作;时而扮成商人,去涪陵、江津、泸州、自贡、南充等地检查工作,组织武装起义。 就这样,李鸣珂日夜战斗在敌人残酷统治的山城。经过艰苦努力,工作进展很快,短短半年时间,党的组织和革命队伍都有了较大发展。

1929 年 6 月,四川临时省委在成都召开第二次代表会议,李鸣珂当选为省委常委,兼任省军委书记。从1929年初至1930年春,李鸣珂先后领导和发动了万源固军坝起义、双江兵变、涪陵武装起义等,还亲自指导了川军边防军第五混成旅瞿联承部的兵变。

1930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一名地下工作者前来告急:“各地军阀正全力搜捕你,叛徒易觉先投奔军阀刘湘,随时会供出你的行踪,应迅速离开重庆,赴湖北就任红六军军长。”

然而李鸣珂镇定地回答道:“我个人的安危算什么?我一定要除掉这个叛徒,再去新的工作岗位。”

1930 年4月18日,李鸣珂同交通员邓裕如外出执行任务,在重庆朝天门码头正巧遇见叛徒易觉先。正当易觉先指使特务捉拿李鸣珂时,只见李鸣珂面不改色,连发两枪,击毙叛徒,又对着特务连发数枪打倒数人,随后,乘众人目瞪口呆之时闪身便走。

然而走了一段路,李鸣珂却不见邓裕如跟上来,遂回身去找。此时,被枪声惊动的城防司令部和团务局航管处军警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李鸣珂和邓裕如不幸被捕。

在狱中,李鸣珂始终不忘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用一切机会向难友们讲述革命形势,鼓励大家继续斗争。1930 年 4 月 19 日下午,李鸣珂英勇就义于朝天门外,时年31岁。

选择了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了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革命是苦出来的,不但要求革命者本身能吃苦,更重要的是解民倒悬,把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李鸣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