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伟业共团结,只为一渠清水流

——“南水北调,利国利民”调研宣讲团

2021年7月17日周六,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南水北调,利国利民”调研宣讲团全体成员经过线上会议讨论的形式,决定在今天以个人为单位分别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的伟人事迹进行采访调研。

在7月17日上午,实践队员刘凌霜来到丹江口水库来对当地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历程及历史进行采访与调查。据悉,南水北调工程之水来之不易,它是经过长达50年的论证,累计12年的建设,才把这一在1952年的设想变成了今天的现实。在采访调查过程中,刘凌霜真实的了解到南水北调这项工程的艰难性。首先,南水北调工程投资巨大。南水北调工程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中央投入、地方投入和银行贷款,工程总投资将超过5000亿元。如此巨大的投资,需举国之力完成。而党中央、国务院不惜耗巨资兴建南水北调工程,这是对北方地区的关心和支持。其次,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队员获知,这项工程的征地移民任务也是非常艰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在移民数量、移民强度及移民速度等方面在世界级水利史上也前所未有。

在队员参观当地的南水北调工程纪念馆时,历史墙上有那么一句话:舍小家为大家。队员刘凌霜表示,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移民工作方面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无私奉献、舍家为国的动人事迹,这些英雄们在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他们的时候,毫无保留的,积极奉献的表现出为支持国家建设的民族大义。还有当地土生土长的一代代居民,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在重要的水源区,这些群众舍小家、顾国家,携家带口,搬离滋养世代人的土地,这样的一场场动人情景、一幅幅感人画面,情感真挚、催人泪下。

在结束了一天的南水北调实地调研之后,实践队员刘凌霜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进行概括总结,他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构建了我国水资源配置“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新格局,有效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与水这一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不匹配的问题,大大提高黄淮海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也有利于缓解并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工作人员正在讲解相关事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践队成员刘凌霜正在参观建设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员对工程历史进行记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