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从小生活在边远贫困的广南县篆角乡坝熬村,1958年应征入伍,意志坚定、与党同心、跟党同行,在革命建设时期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1963年退伍回乡后响应党的号召宣传党的主张,带领群众“白手起家”办学,只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杨朝明今年已有85岁高龄、60年党龄。记者见到他时,老人脸上刻下了岁月的痕迹。回忆起年轻时的点点滴滴,杨老依然历历在目。
1936年,杨朝明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吃不饱穿不暖,从小他一直渴望出人头地。1958年,正是新中国“大跃进”的年代,全国上下从农村到城市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炼钢热潮,22岁的他满怀梦想与激情报名参军,被分配到红河金平服役。
杨朝明:“ 到广南去报名参军,合格以后,安心的到部队去。我是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0058部队三分队四小队重机枪连,我在重机枪连工作了三个月。”
在部队,不管做什么,他认真学习,听从指挥,从普通士兵一步步成长为班长。面对旁人的冷潮热讽,他依然保持军人本色,出色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
杨朝明 :“ 为了改善生活,部队也照样地实行“大跃进”。养猪、养牛、养羊、种菜、栽庄稼,领导安排在后勤班当班长,工作了三年。有思想落后的人还说,我当的这种兵是“窝囊兵”,我说部队大家庭各有分工,我们当兵是为了人民,为了保护国家,保护人民。按领导(组织)的分工,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当兵不是全部都扛枪打仗,没有栽菜的、没有养牛养羊的、没有喂猪的,你吃什么?”
1959年,杨朝明写下入党申请书,积极要求进步。
杨朝明:“ 1960年,我就成为预备党员了,1961年组织为了要考验我,就留我在家负责生活一个星期,送一次菜到蒙自去供应本单位。单位与单位评比生活,比下来,我们单位和其他单位写挑战书,每个星期要吃一餐肉,我们一个星期吃一样菜。通过检查评比下来,我们单位还领先,所以7月1日领导就讨论,给我转正了。”
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后,杨朝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文化知识。1963年中苏关系破裂后,被派遣回乡到干坝村宣传党的政策,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力争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杨朝明:“ 干坝子、马鞍山、阿妹冲3个苗族村寨,5个生产队非常落后,我们派出的工作组8:00下去,一天回来找不到饭吃。”
因当时“办食堂”“吃大锅饭”, 群众吃不饱、穿不暖,渴望实行改革开放、分产到户,过上更好的日子。初来乍到的杨朝明走村入户宣传党的政策,却屡屡遭到“闭门羹”。
杨朝明:“ 干坝子才有13户人家,80多个人口,一个队一个队的下去,一进村狗一叫家家都关门,害怕重新办食堂。”
虽然工作受阻,但杨朝明并没有灰心丧气,耐心细致做好群众工作,巧用民族语言交流与群众打成一片,工作慢慢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杨朝明:“ 有的出来看说不是原来的工作组,这个是穿军装的,打我们苗族话一问,你是苗族吗?我说我就是苗族,为什么穿这种衣服?我说我是当兵回来的,来和你们一起劳动,一个传一个的逐步出来见面。我就把共产党的政策讲给他们听,把大搞生产讲给他们听,要劳动,生活才有好转。”
就是这样,一边和群众劳动一边宣传党的好政策,主动融入群众,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成为吃得成“泡冷水、吃冷饭”的干部。
杨朝明 :“ 一天走一个生产队和他们在一起劳动,到河边用冷水泡饭吃,逐步逐步的群众思想才转变。”
如何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人才是关键。这也是杨朝明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他积极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决定创办一所学校。
杨朝明:“ 和这个队劳动一天,又在那个队开一晚上的会。群众太落后,要求在五个片区当中建一所学校,为了子孙后代,给大家大家都会讲汉话,才能懂政策。”
有了想法后,他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支持,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尽管困难重重,但他说干就干。没有教室就选择在群众的屋檐下,利用自己在部队学到的知识开展“教育活动”。办学伊始,才有5个学生,
杨朝明 :“ 一边参加生产,一边教学。学生放学就下去和群众劳动,去讲党的政策。”
杨朝明见过世面,是当时篆角片区响当当的“才子”。由于学生太少,还遭到嘲笑,但他依然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
杨朝明 :“5个学生当中,有2个女生没有教室。我家的房子大一点,门口就一个屋檐,就在屋檐上课,和群众借桌子板凳,就这样上课,只要雨淋不着。”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没有教室不利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杨朝明果断决定,建一所像样的学校,并给各村作了分工。经过3个月的努力,建成了一所在周边村寨最大的“茅草房”学校。有了学校,群众也愿意把学生送来学习文化,学生从5名逐步发展到40名,苗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杨朝明:“马鞍山割茅草,阿妹冲3个队冲墙,干坝子砍料子。料子备齐、墙冲好、茅草房盖起来、桌椅板凳做好后,动员老龙杠的汉族学生入学,教他们写字。我不仅在学校教,下村也教,给他们会写自己的名字、会打算盘、会怎么分粮食。”
由于一些群众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不让女生进学堂,这可难倒了杨朝明。“办法总比困难多”,杨朝明在教学上就让女生一边学习,课后做麻。就这样一个月领着3元钱生育费,杨朝明一干就是9年。
杨朝明 :“ 针对群众不准女生上学,女生上学读书不会做麻,嫁不出去。后来,我根据情况要求她们带麻,带麻来学校做,休息时间跟苗族女生做麻,到上课时把麻放开。”
杨朝明当过教师、大队队长、茶厂厂长,热心公益事业,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一直践行着入党的初心,感党恩、跟党走。
杨朝明:“ 入党并不是想当官,并不是想发财,入党是为了更好地为党工作,入党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改变,改变落后面貌,给后代都会说苗话,个个都懂汉语。”
广南县篆角乡干坝村村民 王芳舒 :“ 我们当干部,不管(做什么)都是他的支持,有什么不懂的都要问他,他晚上要开会,讲政策,有他来办这个学校,我们干坝子才有一些人才。”
杨朝明说,虽然有60年的党龄了,但还有很多事没做完,只要活着,就要为党工作到终身。
杨朝明:“ 今年是60年的党龄了,我还对不起党,我的工作还没做的完,我培养的接班人很少,我的打算,现在年老了80多岁,打算培养几个接班人,给他们把干坝子人民群众好好的带动起来。
记者:周 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