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曰,家有五亩之园。文中的家既是其眉州的旧宅,也就是现在的三苏祠。
廊上红栏旧井,园内荔枝繁茂,老宅内景物依旧,可这个宅子的主人却再也回不来了。
据说,当年苏轼离家时,乡人为其栽了一棵荔枝,要等他回来时吃,只是岁月蹉跎,流谪在外的诗人终是没有吃上家乡的荔枝。
时光流转,当年的荔枝早已枯死,后来几经补种,传说现在祠内的荔枝是明代时补种的。
汪曾祺游三苏祠,触景生情吟诗一首:当日家园有五亩,至今文字重三苏。红栏旧井尤堪汲,丹荔重载第几株?
物依旧,人非昨,白云千载,那个酷嗜荔枝写了那么多荔枝诗词的诗人,终是没能吃上一颗家中的荔枝。
01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 苏轼《惠州一绝 》
赏析:罗浮山下的地方四季如春,枇杷和黄梅渐次成熟,每天都有新鲜的水果可吃。
但是,在这么多美味的水果中,诗人还是最喜欢荔枝,如果每天能吃上三百颗荔枝,就是在这个蛮荒之地待一辈子也甘心。
宋哲宗绍圣元年 ,带着“讥斥先朝”这个莫须有的罪名,又一次遭贬的东坡来到了当时的蛮荒之地岭南。
乐观旷达的东坡并未哀怨嗟叹,多年的贬谪生涯早已练就了他随遇而安的豁达心性,很快地,他就爱上了此地的山川风物。
贬谪的次年,东坡第一次吃到了惠州的荔枝,非常喜欢,并写诗大加赞美:“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此后,东坡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里的荔枝,并在多首诗词中流露出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而句最为脍炙人口。
02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花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宋 苏轼《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节选)
赏析:村南有杨梅村北有卢橘,白色的花朵青色的叶子冬天也不落败,他们的果实在烟雨蒙蒙的早春就开始成熟,堪称荔枝的先驱。
杨梅和卢橘虽然成熟的早,但味道却不及后熟的荔枝鲜美,荔枝的外壳好像还上线女穿的大红袄,它的内皮就像仙女红纱的内衣。
岭南的荔枝秉绝世姿容,它和松树一同生长,不像山楂梨子那样,会因霜雪而变得郭若粗糙,它的美好品质根本就不需要美人杨贵妃来赏鉴。
这是东坡到岭南后第一次吃荔枝,诗中,他把荔枝比作海上仙人和倾城的美女,还把那些寻常的水果也比下去了,可见,诗人对其的喜爱。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何须非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赏识,只要保持自身的美和价值就好了。
诗言志,其实,诗人不仅是在单纯的点评荔枝,而是借赞美荔枝来抒发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03
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
轻红俨白。雅称佳人纤手擘。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宋 苏轼《减字木兰花 荔枝》
赏析:开始的时候,福建产的荔枝是要作为贡品进献到皇宫的,那时候,经海运输荔枝的船队往来快速,只是为了保鲜。
后来,到了唐咸通七年,终于停贡了荔枝,从而朝廷上下的“金盘”都空了,此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百年。
壳轻红,肉浓白,果核小,果肉香,这种荔枝正适合美女纤细的手去剥开它,它像极了当年那种叫十八娘的荔枝。
据曾巩《荔枝录》记载,闽王有女第十八,极美,喜食一种颜色深红形状细长的荔枝,因而此荔枝亦得名十八娘。
此诗亦是作于贬谪岭南的次年,见物思古,有感而发,彼时诗人食用的荔枝外在美和内在美兼具,胜似当年的美女十八娘。
人美果亦美,一语双关,色调鲜明,清新有趣,由此可见诗人苦中作乐的积极心态绝非常人可比。
苏东坡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在诗书画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并且达到了很深的造诣。
《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中评其为全能的文化巨人,在中国文化史上,几乎无人能出其右,深以为然。
但是,因为他一肚皮的不合时宜,又使得他的仕途极其坎坷,以至一生命运多舛,屡遭贬谪。
在惠州,东坡以其豁达超然的态度来对待眼前的艰辛困苦,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并尽其所能地为当地的百姓做事。
在这里,他写了许多赞美荔枝的诗词,其实也并不是他有多么喜欢吃荔枝,只不过是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使然罢了……
本文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