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徐蔚冰)7月21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国际问题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围绕“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深入探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泽发布主报告。

目前,在跨境交易中美元处在主导地位,相对而言能够和美元进行竞争的主要是欧元,但欧元和美元相比目前在国际资本流动过程中占据的地位相对来说较小。

于泽分析,一是量化宽松政策会放大美元的实际地位。在量化宽松的条件下,美国的货币政策会引起全球金融周期,而金融周期的变化会引起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稳定受冲击,而在金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发展中国家控制金融稳定的工具并不是非常充分,这导致由于美国的货币政策波动产生全球的金融震荡。二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包括前瞻指引,前瞻指引往往和资产购买同时使用,它也是为了去影响长期利率。三是经常使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也包括像条件性银行贷款,主要更多的是对于某一些非金融部门的定向贷款,为了更好地去稳定我们的某个金融市场、去服务实体经济。四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包括负利率,但这种负利率更多是指对中央银行准备金的负利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银行提供更多的贷款。

于泽指出,目前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美国前两轮量化宽松政策的衡量,在2008年-2009年这一轮大的量化宽松政策上,美联储政策对于美国国内的国债收益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国际角度来讲,由于美联储的政策不仅仅改变它的国内收益率,同时也改变了整个国际收益率。

报告显示,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外溢,对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影响更大一些,因为美元作为全球外贸记账货币和融资货币,而欧元目前在这个方面,在跨境交易方面远逊于美元,所以导致欧盟政策效果要小于美国的政策效果的溢出。除了美国对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有很强的作用之外,对于汇率和资本流动同样会产生非常强的影响。但是,根据IMF计算就会发现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来说影响相对较小,更大的影响发生在汇率和资本流动的机制与渠道上。

此外,美联储货币政策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不太稳定的新兴市场国家,比如国家评级相对较低,波动性相对较大,有巨大的外债,同时货币相对不稳定,这样的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更容易受到美联储政策的影响。

报告分析,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一是对于它的国内和世界存在着一定的成本和风险,但综合判断量化宽松政策目前总体看是利大于弊。二是收入分配作用,收入分配目前在发达国家来看其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这个问题影响最大的是低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于未来的减贫也需要综合考虑。三是量化宽松有没有可能在退出的时候招致一部分中央银行的损失,比如美联储加息之后会不会带来美联储因为利率上升而导致资本损失。四是大家比较担心的美联储政策有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可能出现全球金融不稳定,对这个问题目前从来看,因为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没有出现过大规模非常明显的金融危机,所以目前对这个方面的讨论仅仅限制在理论层面。

报告认为,美联储未来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时,美联储可以在未来更长的时间维持当先政策。因为去年美联储的货币框架,希望能够弥补以前通货膨胀过低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目前的政策可以相对维持。

此外通过美联储的实践,因为中国存在大量的市场份额,建议可以对某些特定的金融市场或者特定的行业类型能够进行一些定向资产购买。这些政策在去年有所实施,未来可以进一步考虑适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