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易啊!

虽然前期各种幺蛾子,但延期一年的东京奥运会,终于如约举行。

今年奥运会,要多冷清有多冷清。

往届的座无虚席,今届的空空如也。

尽管有机器人活跃气氛,线上观众屏幕连线,现场播放往届奥运赛场上的欢呼声......

但,还是少了线上线下全球狂欢的那份热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中新视频

现代奥运会有一百多年历史。

所以东京奥运这种冷清,算百年一遇?

不是。

很多年前,我们中国也经历过。

比这届更冷清。

比这届更孤独。

甚至还有屈辱、不公、污名……

在这所有的冷清与孤独中,站着一个人。

他曾经是英雄,如今被淡忘了,但不该被淡忘。

直到一部电影,让这个尘封的名字重新被擦亮: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The One Man Olympic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长春。

曾经的奥运第一人。

参加过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

虽说奥运第一人,但将他搬上银幕为人熟知的契机,已经是很多年以后了。

2008年,适逢北京奥运会。

这种历史契机自然为国人所共感,在电影圈,也同样激发了人们的创作冲动。

其中一位,便是导演侯咏。

他想起了被淡忘的刘长春——他也许是最能代表中国人奥运精神的符号之一。

于是侯咏特地去洛杉矶,搜索刘长春当年的奥运影像资料,多次向他的家人、亲友打听生平。

更巧的是。

他居然找到了无论体魄和精神,都和刘长春很吻合的演员:

国家二级田径运动员,李兆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左为刘长春,右为扮演者李兆林

电影上映之时,中国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汶川地震。

所以这部作品的问世,将一种来自奥运的鼓舞,带入了更深的社会层面。

片尾曲,当年很多人都听过。

成龙、孙燕姿、王力宏和韩红齐来献唱。

“站起来”三个字。

是一种骨子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要强。

字里行间,饱含着一种不服输。

你说不服输我也会,不,你未必真会。

因为那个年代,很多事不由得你“不服输”。

01

四面楚歌的中国

1932年的世界是啥样的?

按一位美国作家的说法,那年的夏天“山穷水尽”。

全球,都在经历一场经济大萧条。

历史书会告诉你,那是个“商品滞销宁可毁掉”的年代,电影则告诉你,那是个民不聊生、犯罪猖獗的时代。

△ 《金刚》开场就是经济大萧条的破败场景

西方各国均处于经济危机的阴霾之中,恐惧余波未尽。

而中国?可以说雪上加霜吧。

国破家亡,民生凋敝,衰败的景象充斥在各个角落。

当时的民国政府,内忧外患,要应对列强应对战争,正举全国之力、物力、财力、人力输往脆弱的前线。

这个夏天,美国洛杉矶要举办奥运会了。

其他国家虽不景气,但哪怕削减预算,削减参赛选手,也还有人去。

中国人则想都不敢想。

比起国家的安定、民族的自强、人们的生计……

奥运,像一件小事、闲事、无用之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

日本人想搞事情了。

“支那人”你们不参加是吗,那我们“满洲国”参加!

在东北老百姓里精选两个能跑的,送去美国参赛,拿不拿金牌都行。

别说,这骚操作确实狡猾——只要能在国际参加奥运会,就等于向世界宣布了伪满洲国的合法性。

被日本人选中的两人中,有一位正是刘长春。

他跑步速度之快,在当地是出了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问他在哪接受的训练?

没教练,没场馆。

山里、路上、中国广阔而贫瘠的土地上,足够他跑来跑去。

打小他出身贫寒,光是每天上学的路就得跑个十几里,读小学时,他就可以50多秒跑完400米!

这已经不仅是小学组冠军了……连中学组的成绩都被他打破了。

别人的成绩是钱砸出来的。

但他的快,是实实在在穷出来的。

1931年东北大学运动会上,刘长春将同场竞技的日本选手直接甩在身后,这结果,让自尊心相当敏感的日本人倍感羞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脑筋一转,日本人动了一个“收编”的损主意。

1932年5月,伪满洲国控制的《泰东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

满洲国已经决定派刘长春参加世界运动会,并已通过国际奥委会认可,并按要求准备递交满洲国国旗与国歌,以备届时应用。

这一场假装亲善的戏演得很到位,报纸上还刊登了刘长春与日本人握手的照片。

这当然不是刘长春本意,只能说日本人抓拍技术高。

一个猝不及防,刘长春就被人套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下惨了。

日方口中的“满洲国”英雄,迅速变成了同胞口中的“汉奸、走狗、卖国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长春的直接反应,就是赶快辟谣。

他找到了《体育周报》发表声明:

余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

觉得不够,又通过《大公报》表态:

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我绝不代表伪满州国出席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日本人想,哟,小伙子硬气啊。

这么硬气,看来是不想在满洲国好好过了啊。

东北,已不是刘长春能待的地方。

事到如今,他只能往北平跑,他觉得有一个大人物,一定能救他,说不定还能帮助他,实现为国争光的梦想。

02

单刀赴会

谈及张学良,你能联想起什么?

张大帅儿子,曾经的东三省太子爷,赵四小姐,还是西安事变?

其实,他还是个体育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左为张学良,右为扮演者胡军

1929年,张学良兼任了东北大学校长,之后就时常举办体育比赛。

在一场“中德日三国田径对抗赛”中,有一个中国学生让张校长刮目相看——他跑赢了日本选手,又以微弱劣势输给了德国选手(据说这两位并非泛泛,都是本国跑步名将)。

这个人,正是刘长春。

这次小型的为国争光,让张学良兴奋不已,他专门为刘长春聘请专业德国教练,不仅开始了正规训练,每月还给刘长春发30元大洋特别补助。

好景不长,张学良逐渐失去对东北的控制,东北成了“满洲国”,自然,东北大学也不再是大学,被改成了日本人的兵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乡沦陷,国将不国。

此时,有人选择逃亡求存,有人选择参军上前线,而刘长春也有自己的战场:

奥运。

他要以他最大的长处和能力,为国出力。

可惜初到北平,仍然没人看好奥运。民国政府表面重视,一个拖字诀玩得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长途跋涉、铁了心要给国人争一口气的刘长春,没这么轻易打发。

是的,刘长春期待的大人物就是张学良。

别人帮不了自己,但他想,曾经器重自己的张校长,一定会支持自己。

又是一番寻找、等待。

终于,刘长春见到了张校长,也如愿拿到了一笔巨款(8000元大洋,折合约1500美元)。

他,终于要代表中国出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像现在,我们出征奥运会的方阵越来越雄壮。

当年,可只有刘长春一个人。

他赢,未必中国就赢;

可他输,可能就是中国人集体的输。

“东亚病夫”几个屈辱的字被喊了多年,刘长春能为同胞洗去污名吗?

在刘长春和教练宋君复出发前,整个上海都为之轰动。黄浦江畔新关码头,前来壮行的父老们,高声喊着励志的口号,挤得水泄不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一家报纸,还给刘长春赠了一幅关公像。

代表忠肝义胆,代表义薄云天,代表过关斩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啥都别说了。

刘老弟,你单刀赴会,全指望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孤胆英雄

在海上漂了21天,终于......

刘长春赶在奥运开幕式前一天,到达了洛杉矶。

一下船,他以为会看见陌生的国土。

没料想,又被热情的中国人紧紧包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美国本地侨胞,简直是久旱逢甘雨,可能也是太久没人替他们争口气了。

刘长春一时激动,嘴巴大了点……

“放心,我绝不辜负诸位期望!”

不怪刘长春吹牛,他这一次参赛实在牵连太多,日本人、中国人、国际印象…… 现在连国民政府都开始心热,期待他夺金了:

就算拿到个银牌铜牌,不也能拿去国际社会换筹码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这是一次不能输的比赛。

可暗流涌动的“比赛”,在正式比赛之前已经开始:

入场仪式上,中国代表队的稀稀拉拉,让看台的观众为之咂舌。

这么少人也行?

但看起来个个气宇轩昂?

他们不知道,就连这么少的队伍,也是“造假”的:

前方,刘长春高举国旗,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官方代表沈嗣良,走在最后面的四位,一个是教练,另外三个根本不是运动员……是由旅美华人和留学生临时拼凑壮声势的。

这个有4万万人口的国家,是本次奥运会上最小的团队。

这个团队参加的项目也只有一个,短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历史照片,举国旗者为刘长春

第二天,100米短跑比赛开始。

枪声一响,刘长春逐日追风。

一开始他一路领先,但后期体力不支……他缺少持久爆发力,舟车劳顿与经验不足,让他没发挥出十足水平。

冲刺阶段,刘长春被后面的对手一一甩开。

就像那时被西方列强远远甩开的中国。

比赛兹事体大,看看它输的结果吧……

媒体开始大肆做文章,赛局被报纸无限放大,居然成了中日开战、中国必败的预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后面还有比赛啊。

100米输了,还有200米和400米,刘长春也会参加啊。

可孱弱的民国政府已经等不及想撤退,他们拍电报过来建议……要不,咱弃个权?

对要强的刘长春而言,不战而败,是他最不能接受的。

因为这一份要强不仅属于他自己——中国也许一时落后,但中国不会放弃前行。

停下来才是输,输给自己才是输。

你看,这部电影没有鼓吹“胜者为王”的单一价值取向,而是在此之上,扣回了奥林匹克“突破自身边界”的价值观。

甚至你会隐隐觉得,这都不止是体育精神,也是国家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2年,中国睡狮尚未完全苏醒,但一份骨子里的要强,却已经绵延五千年,从未间断。

你问最后的比赛,刘长春赢了吗?

赢,不是“要强”的直接结果,它还要加上努力、储备实力和不断试错。

他依然没赢。

电影的结尾,定格于他奔跑的画面。

因为比起输赢,这个“有梦想谁都了不起”的追逐姿态更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

放弃和要强有什么不同?

放弃是一个句号,但要强才是“未完待续”。

只要足够要强,命运总会配合地回到当年的位置。

1984年,同样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射击运动员许海峰成为本届奥运会首金得主。

同时,也是中国首位奥运冠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独有偶。

在刘长春去世的1983年,也是另一位奥运金牌得主刘翔出生之年。

他的特长,也是跑步。

再过几年,他会给全世界刷新人类速度的新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中国人,内心都住着一个英雄。

新的时代,总会有新的难关,我们不断要突破它们,证明自己,有时也不可避免感到焦虑和挫败,感觉看不到出路,感觉怎样都难赢……

但想想刘长春,你知道放弃不是结果。

想想心中的英雄,它总会给要强的你,指明胜利的方向。

再说一次,放弃和要强有什么不同?

放弃是一个句号。

但要强才是“未完待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海边的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