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电诈

上网课、看直播、打游戏……暑假期间,网络给同学们的生活、学习、娱乐带来了很多的便捷和快乐,然而,诈骗分子也盯上“暑期档”,以中小学生为诈骗对象,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为诱饵、冒充“工作人员”为恐吓手段,迫使受害人转账......

01

真实案例一

2021年7月15日晚,东风路街道居民小雅(化名,女,12岁)玩其妈妈手机时,一陌生网友申请添加小雅的QQ为好友,通过好友申请后,网友表示只要给他转账38.88元,就可以返还小雅1388元,小雅转账对方后,但未获得返利,对方告知需要小雅提供其妈妈支付界面和支付宝、银行卡等信息,又让小雅拿其爸爸的手机进行转账,否则就要起诉,小雅便通过转账的方式先后3次转账给对方共计16736.88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真实案例二

2021年7月10日18时许,东岳路街道初中生小杰(化名,男,15岁)在家中玩其母亲手机时,接到一自称是“湖南省农业银行工作人员”电话,对方以其母亲涉嫌诈骗案为由,要求小杰添加其QQ,随后,“工作人员”通过语音“指导”小杰提供其母亲的收款码及手机验证码,挂断语音电话后,小杰发现其母亲支付宝不见了34796元,29497元,共计被诈骗64293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真实案例三

2021年7月20日晚,陈贵镇四年级学生小甜(化名,女,10岁)刷抖音时,一陌生网友私信小甜,进QQ群可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小甜信以为真,进群后,群管理员告知小甜未成年无法领取激活码,需要家长扫码领取,小甜便拿爷爷的手机根据网友的提示操作,将爷爷手机的钱包、银行卡信息、支付宝等信息提供了对方,骗子通过引导小甜链接和二维码,先后从爷爷的钱包和银行卡转走共计19599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暑期的到来

针对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

也随之进入高发期

以下这些骗局

家长和学生要注意防范

01

网络刷单诈骗

骗子发布虚假广告,招聘兼职刷单员,以做任务赚佣金为诱饵,骗取受害者信任后再以缴纳“保证金”“风险金”等理由进行诈骗。

02

冒充好友诈骗

骗子盗取他人、QQ账号,以亲友住院需借钱周转为由骗取被盗账户好友的钱款。

03

低价购物诈骗

骗子在网络上发布低价买卖信息,引诱受害者进行线下交易,收钱后不予发货。

04

游戏交易诈骗

骗子以游戏交易为名,引诱受害者进入虚假平台交易,从而实施诈骗。

05

游戏代练诈骗

骗子以游戏代练为由,骗取受害者的或QQ账号,直接转走受害者或QQ账户里的钱,或利用骗取的账号冒充受害者向其好友实施诈骗。

06

充值返利诈骗

骗子开设福利群,声称为答谢广大网友充多少钱返多少利,利用受害者贪小便宜的心理,用小额返利为诱饵,骗取大额充值款后将受害者踢群“拉黑”。

07

网上求职诈骗

骗子利用学生想在暑假进行勤工俭学这一心理,在求职网上发布招聘暑期工的虚假信息,以缴纳“培训费”“保证金”等理由,要求前来求职的学生转账汇款,从而实施诈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教育。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不理睬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贪图小便宜,不轻信免费领装备、低价代练等说辞;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

2、千万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游戏账号密码告诉他人。交易时请务必通过正规、合法的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转账汇款前一定要多方核实、谨慎操作。

3、家长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以免其受骗后大额转账汇款,同时也要关注孩子自己的账号、支付宝账号的余额。

4、家长及时在自己及未成年人手机中安装国家反诈中心客户端,查看防诈防骗知识,识别手机中的非法软件、客户端、可疑账号等信息。

诈骗手段千千万

归根结底向钱看

各位家长、学生可千万要注意

赶紧分享给身边的人吧!

素材来源|大冶公安

来源: 平安黄石

作者/来源:光明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