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位朋友的推荐,第一次知晓龙市古镇。后又通过网上了解到,龙市古镇不仅是井隆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更保留着隆昌市最大规模的川南传统民居建筑群,所以痛快旅游走进隆昌第一站选择了龙市古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市镇位于隆昌西南部,距隆昌市区11公里,东邻金鹅镇、古湖街道办事处,南接响石镇、圣灯镇,西接黄家镇,北抵迎祥镇、双凤镇,全镇幅员面积67平方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市镇因地貌呈“五龙聚首”之象而得名,据传集市形成于明代中期,清乾隆二十年县志首记“龙市镇场,县西二十五里”,民国16年成立龙市乡;1951年建立龙市镇;1958年与东岳乡合并为龙市公社;1966年夏更为曙光公社;1971年复称龙市公社;1984年改为龙市乡;1985年撤乡建龙市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市镇是井隆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古盐道贯穿村落东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功能和商贸往来带动的文化交融,形成了自己的区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井隆古道是自流井经大安寨(横店子)、仙人石、回香坳、柑子坳、舒家湾、蒙子沱、仙滩、五里店、十里店、张家坡、文昌关、新店铺、曾家山、牛佛渡、高滩桥、松林坡、黄家场、龙市镇、树林坡至隆昌的运盐大道。到隆昌后与东大路连接,下行经荣昌、永川、璧山等县的票盐,都经过这条道路运出,隆、荣等地的粮,重庆的日用工业品,经过这条路运至自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自贡出发经太大路,沿着井隆古道上牛佛镇和黄家镇,仅仅一小时多一点车程即抵达龙市镇。刚刚进入龙市古镇,石板上一处雨后积水倒映出古镇的天空,正式拉开了龙市寻迹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道边的老宅屋檐下红色标语清晰可见,满满的年代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自贡方向进入龙市古镇,石板古道断断续续分布,两边的建筑也是层次不齐年代各异,不过屋前均挂有盐道街西段的门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栋饱经沧桑的传统民居算得上盐道街西段规模较大的老宅,穿斗式木结构,木门、木窗的老店铺,串架墙上若隐若现的年代标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沿着这一段风貌已改造的古盐道向古镇深处继续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着、走着,一阵酒香扑鼻,原来老宅内是一个酿酒作坊,感觉酒坊是每一个古镇的标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过酒坊之后,亦能听见石板路前方传来的喧嚣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盐道街西段的街口,一座横跨龙市河的七墩八孔石板平桥展现在眼前。龙市大桥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位于隆昌市龙市镇场镇口,两边砌有石栏杆,中间四墩有镇津兽,不过毁损风化严重,是一座井隆古道上的重要桥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桥之后,进入龙市古镇的主街。古镇烟火气氛围浓烈,古盐道也变得宽阔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市古盐道街整体布局灵动巧妙,龙市河、魏家河横贯南北穿场镇而过,在古镇牛市坝一带(龙市河与古桥交接一段)汇流,古镇民居建筑依水而建,建筑群落走向颇似水漩涡,主街古称“簸箕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市民居多为清末民初时期建成,结构少数为土木、砖木、竹木结构,基本都是以木构穿斗为骨架,或木板、或泥石为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鼎和宫茶馆的前身是天主教堂,之后作为龙市哥老会聚会议事的公口,鼎和宫的前名即鼎和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屋檐下的部分木构件保留着精美的雕刻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漫步在盐道老街里,整体幽静古朴,随性闲适,处处透着恬淡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栋青砖小楼虽然挂着中国邮政的招牌,二楼明显还残留着“天使幼儿园”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盐道街多么完美的石板路转角,可惜路边的建筑已出现部分垮塌成为危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角之后是一段宽敞笔直的石板古道,两边均为传统的川南民居建筑群,行走其间有一种穿越回过去的错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板墙也少不了充满年代记忆的标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口向右,两边是长长的两层商业用楼,明显带有当年的供销社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市区供销社工业品一门市”店招,满满的年代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馆前停靠的摩托车,就知道这里的人气有多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街里的下坡路段,一眼望去,川南民居错落有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段盐道街老地名称为生产街,许多店铺前摆放着高粱扫帚、竹编撮箕斗、筛子、背篼和箩筐等已不多见的传统生活生产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荏苒,烟火依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复生(1883-1948),四川隆昌市龙市镇人。1904年赴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任四川分会会长兼《民报》经理,是在天津成立京津同盟会的主要人员之一。先后策划参与刺杀清朝重臣端方、庆亲王奕劻、摄政王载沣及袁世凯爪牙徐宝山、郑汝成等六次暗杀行动,两次被捕入狱。民国成立后,历任参议会议员,南京临时政府印铸局长、川东道尹、四川省代省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国民政府顾问、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1948年10月1日病逝于重庆,追赠陆军上将,享年65岁。其故居就位于龙市古镇生产街中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坡段右侧已修建为楼房,石板路右侧也随之变了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一堵低矮风火墙,才意识到转了大半个古道老街,风火墙极为少见。据当地老人讲,这风火墙上行几十米为龙市川主庙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抵近老街的尽头,古盐道变得越来越窄!当年龙市古盐道上有一座乐善坊,可惜作为一个外地人很难看出其仅有的一点遗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宣统元年 (1909),当时盐道破损严重,改建为路面宽一米的石板路。据说,当年自流井的盐商王子衡、王和甫二人曾出资相助,保障盐道畅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棉花巷的地理位置关系,其天井设计比较特别,短短的巷内建有两个天井,采光集水两不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棉花巷中段,阳光从天井和屋檐间照射在地面上,整个天井与屋檐的衔接体现了传统建筑设计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巷外,眺望棉花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品尝一下朋友推荐的龙市铺盖面,继续徜徉龙市古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盐道街东段路面变为了水泥路,不过两侧的建筑风貌依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新建的聚龙桥俯瞰龙市河上的堰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横跨龙市河连接复生公园的复生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先驱黄复生,在龙市镇修建了复生公园,成为内江市首个乡镇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市民众教育馆始建于民国初期,为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在川西南地区的宣传教育基地,名称源自1924-1926年民国教育部全国通令,要求以“民众教育馆”为教育民众的中心机构;整体为一栋西洋风格的两层建筑,龙市籍辛亥革命先驱黄复生先生当年回乡疗养时,曾在这里处理公务。2011年被内江市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龙市民众教育馆,一股历史和书香气扑面而来,中央矗立“龙市赋”。龙市民众教育馆现已成为集龙市地方文化、龙市人物文化、爱国文化和廉洁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展馆,全方位展示龙市镇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荏苒,繁华褪去后的龙市古镇,处处都透着恬淡之美。古盐道贯穿村落东西,传统民居院落错落有致,别具川南古镇的清雅和古朴。龙市古镇作为井隆古道的重要驿站,见证了四川盐业发展的兴旺,其现存的古盐道遗址和传统民居群,堪称川南地区古盐道和传统民居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