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九年袁大头清朝的湖北双龙一两银币,可以凸显“两”“元”之乱。清朝的银元一元面值经常标注重量“库平七钱二分”,和后来的一元面额等重,这种标注重量的情况,也是“两”与“元”妥协的产物

铁钩历史已经在之前介绍过许多清朝的机制银元,具体可以看文章《清朝到底造了多少敲响帝国丧钟,仓促发行的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奥匈帝国,竟然为大清国设计过银元的货币样式》和《中国清朝机制银元大赏》。

清朝时期,“两”制,和“元”制的银币并存,金融秩序异常混乱,国外的银币也在中国的市场上大行其道,清政府想驱逐外币有心无力,而新生的民国却大大缓解了这一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九年袁大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三年袁大头,两种不同的包浆形态

辛亥革命,狼烟四起,百姓们纷纷把纸币兑换成了真金白银,他们不再相信纸币的信誉。因而市场上对银元的需求越来越大,银元价格上涨,国家陷入通货紧缩的困局当中。不过此时由于清朝度支部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各地工厂纷纷大规模无序地抢铸银元,客观上平稳了市场上银元的价格。辛亥革命,银元数量激增,这确实客观上让银元深入了全国的货币市场,使用银元的货币观念深入民心,因而统一货币的形制的阻力减小了许多。

袁世凯就任中国总统后,本来想放弃银本位(因为近代工业的崛起,银在世界的年产量比古代大了上千倍,而金矿因为本来就少,所以并没有因生产力的提高而产量激增。),实行金本位,但反对者甚众,袁世凯还是没有办法解决清朝政府一直头疼的问题,所以退而求其次,继续实行了银本位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的湖北双龙一两银币,可以凸显“两”“元”之乱。

银本位制度的《国币条例》颁布后,袁世凯政府开始大量收购民间银元,熔化后造新银元,痛改清朝银元形制、成分、面值混乱的面貌,而且“袁大头”的银含量改为89%,以“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来推行国币。此前清朝的国币条例规定银含量为90%。

这款银元也是“路易·乔奇”来设计雕刻的,共计生产一元面值超过7亿枚,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作用最大的银元,这款银元一直用到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中国银本位的历史彻底终结。今天的收藏市场上,袁大头虽然数量庞大,但却是常见银元之中最贵的,因为它深入民心,国内市场巨大,或许在看这篇文章的看官您家里也有袁大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的银元一元面值经常标注重量“库平七钱二分”,和后来的一元面额等重,这种标注重量的情况,也是“两”与“元”妥协的产物

这款银元有民国三年、八年、九年和十年标注的年号,民国五年有二角和一角面值的袁大头,没有一元的。因此看到其他年份袁大头必假无疑,袁大头银币最大面值也只有一元,根本不存在五元面额,超过一元面额袁大头是发行量极低的金币,没有银币。

关于袁大头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冷知识,希望看官老爷们能期待我下一篇文章,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