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A股市场的牛市始于2019年,以医药、消费和科技为代表的白马股领涨整个市场行情,对这些重点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或成长企业,市场把它们称为“茅指数”。
从2019年以来,茅指数的股票价格涨幅可观,且对茅指数范畴内的多数上市公司来说,基本上处于业绩与股价齐升的状态,这也是引发机构投资者集中抱团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步入2021年,随着茅指数的屡创新高,市场对茅指数的估值开始产生出一定的分歧。从今年2月份以来,茅指数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下跌走势,茅指数的上市公司也开始出现了价格分化的表现,短短数月时间,部分白马股出现了30%以上的累计最大跌幅,市场对茅指数上市公司的态度也发生了180度大拐弯。
但是,在茅指数出现价格分化的同时,“宁组合”却逐渐取代茅指数,并持续领涨整个市场指数。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宁组合”上市公司,本身迎合了政策扶持的方向,且具备较大的发展前景以及成长潜力。在“宁组合”赚钱效应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却形成了强大的吸金效应,甚至分流了茅指数的存量资金。
虽然“宁组合”代表着行业发展潮流,且符合政策扶持与支持的大方向,但经历了这一轮的大幅上涨走势后,“宁组合”的估值水平已经并不便宜。在“宁组合”出现高位分化的背景下,却逐渐展现出茅指数的投资价值。
茅指数与宁组合,应该存在两套不一样的估值体系以及投资逻辑,并不宜简单用PE或PEG进行估值定价。但是,与宁组合相比,同样拥有一批优质上市公司与核心资产企业的茅指数,它们经历了一轮非理性下跌走势后,却逐渐展现出它们的投资价值。
只要这些核心资产的基本面与成长能力不发生实质性的恶化,那么它们的投资逻辑与估值定价体系仍然成立。一轮深度调整之后,茅指数也从估值高位逐渐调整为合理估值范围区域,对本身估值定价体系与投资逻辑不发生变化的核心资产,它们的投资吸引力自然会水涨船高。
过去一段时间,茅指数与宁组合之间产生出明显跷跷板的效应,估计这一种跷跷板的效应仍然会存在一段时间。在这一种分化效应的背后,本质上也是存量资金博弈下的结果,除非出现大规模增量资金的进场,否则很难从本质上打破这一种运行局面。
从调整空间来看,茅指数的累计跌幅并不少,基本上实现了估值的理性修复。但是,从调整周期分析,从今年2月份调整至今,也只是出现半年左右的调整时间,这一调整力度不算特别充分。但是,在这一轮深度调整的背后,并非企业的基本面与投资逻辑发生了恶化,只是机构抱团瓦解所引发的估值泡沫挤压的现象。对本身盈利能力较强、企业经营确定性较高的上市公司来说,短期急跌更容易吸引长线资金的进场,未来股票价格的修复能力会更快。
由此可见,对本身基本面与成长能力不发生实质性恶化的核心资产来说,当它们出现深度调整的走势时,反而会是一个中长线的投资买点。但是,因调整周期不算特别充分,所以在核心资产价格出现深度调整后,可能会以时间换空间的形式完成调整,在合理的估值范围内,投资者可能会承受一定的时间成本,但长期潜在的投资回报预期也许会不错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