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芽胞杆菌习惯称为炭疽杆菌,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是引起的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传染病炭疽的病原体。炭疽其名字来源于希腊词“anthrakos" , 因其可以致使形成一种特征性的皮肤炭样焦痂而得名,在临床诊断上表现为急性、热性、败血性症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而其中的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炭疽芽胞杆菌
炭疽杆菌经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菌体两端平直,呈竹节状,无鞭毛。该菌在生物体内不形成芽胞,但暴露于充足氧气和适当温度下能在菌体中央处形成芽胞。
细菌抵抗力较一般细菌相同但是所形成的芽孢抵抗力强,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中可存活20年以上,在皮毛中可存活数十年。本次肺炭疽病例源于内蒙古有牲畜接触史,而炭疽杆菌一旦牧场落于牧场土壤形成芽孢,芽孢可存活20年以上,常用杀灭方法20%含氯石灰溶液浸泡数日以上。炭疽杆菌对碘特别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等敏感。
革兰氏染色作用:鉴别细菌 、选择药物 、辨别致病性——革兰氏阳性菌能产生外毒素,革兰氏阴性菌能产生内毒素。
炭疽杆菌致病源于其产生的炭疽毒素,炭疽毒素包含水肿因子(EF),保护性抗原(PA)及致死因子(LF)。这三种成分均具有抗原性,不耐热,不过单独作用不致病,当联合2种或三种时才会致病。EF与PA形成水肿毒素(ET),导致皮肤水肿、肺水肿、出血;LF与PA形成致死毒素(LT),有强于ET的致病致死作用,当三者联合时表现出炭疽。
炭疽
炭疽的发病机制是当一定数量的芽胞进入皮肤破裂处、吞入胃肠道或吸入呼吸道,此时人体抵抗力减弱时首先在局部繁殖产生大量炭疽毒素,导致组织及脏器发生出血性浸润和严重水肿,形成原发性皮肤炭疽、肠炭疽及肺炭疽等。若未及时控制炭疽杆菌会迅速沿淋巴管及血循环进行全身播散,形成败血症和继发性脑膜炎。如人体健康进入体内的芽胞量少或毒力低,则可以不发病或出现隐性感染。
传染源:患病的牛、马、羊、骆驼等食草动物及死后的畜体、血液、脏器组织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猪可因吞食染菌青饲料;狗、狼等食肉动物可因吞食病畜肉类而感染得病成为次要传染源。炭疽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传染性。被污染的土壤、水源及牧地还可成为炭疽长久的疫源地。
传播途径:人感染炭疽杆菌主要通过工业和农业两种方式。接触感染是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径。皮肤直接接触病畜及其皮毛最易受染,吸入带大量炭疽芽胞的尘埃、气溶胶或进食染菌肉类可分别发生肺炭疽或肠炭疽。应用未消毒的毛刷或被带菌的昆虫叮咬偶也可致病。
易感者人群:主要取决于接触病原体的程度和频率。青壮年因职业(农民、牧民、兽医、屠宰场和皮毛加工厂工人等)关系与病畜及其皮毛和排泄物、带芽胞的尘埃等的接触机会较多,其发病率也较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