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昭陵村关帝庙在昌平区长陵镇昭陵村,也就是大明的昭陵西侧不远处。

关帝庙建于清代,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前后由当地村民集资修复了这座“关帝庙”,乞求“关老爷”保佑一方百姓平安。

每阴历五月十三(关公生日)为祭日开设庙会,十里八乡村民到此祭奠,一度十分繁华。

解放初“关帝庙”内“关公”塑像被拆除改成小学,改革开放后学校迁移,“关帝庙”一度荒废。公元2002年结合民俗旅游,本村村民对其进行全面修缮恢复其原貌,向公众开放。

这座关帝庙坐北朝南,仅仅是一处小四合院。仅有正殿由三间小屋组成,东西配殿各六间,还不大。前面山门,也只是个不大的小门楼,门楼内有一影壁。

别处的庙前大多蹲的是狮子,这儿是“坐龙”:或许这就是这庙的独到之处吧!

坐落在山东聊城张秋街上的关帝庙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当时运河流经此处使得当地的经济较为繁荣,南北商人很多,尤其是山西和陕西的商户更是占据绝大部分。商户店主们都祈望自己的生意能够兴隆,关帝又代表文武财神的意思,所以后来山西、陕西和山东的商户共同修建了这个关帝庙。

现在的关帝庙和之前在格局上没有太大变化。在庙的北边仍然是是三座大殿,大殿前面是一个戏楼子。中间关帝庙曾毁坏过一次,后来据说是被一名名叫李富春的重修过一次并且还是按照原来的布局建造的。

走到关帝庙前,就可以清晰看到一块刻有乾坤正气的匾屹立在大门上方。张秋镇文化站站长孙金涛告诉我们,据说这是由当时南京的一个道台(道台,清代官名。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台是省与府之间的地方长官相当于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专门给题的这个匾。另外,刻有乾坤正气这几个大字的匾,当时在我们江北一带还是很具有影响力的且很有水平。

穿过大门,就是一处戏楼。戏楼的下面就是从前门通向后院的一个通道,连接着前门与后院。这座戏楼距今已有接近有三百年的历史,和聊城山陕会馆里面的那座楼很相似。戏楼上面的台子后面有三间屋子,在当时是供唱戏人换装所使用的。唱戏的时间基本就是在农历的二月十九和三月十一,最多的时候是唱四天。据说,当时很多外地唱戏的都来过这。所有来看戏的人就站在这个院子里看,大约能够容纳两三千人,没有为它专门划场子。一些绅士和有钱的人就坐在大殿里面看,大殿里面设有椅子和茶水。

在戏楼对面呢,就是三座大殿。中间的关公大殿,东面的龙王殿,西面的财神殿。据说,当时张秋紧挨运河,离水较近,周围的商户较多。许多商家希望能够得到龙王爷和财神爷的保佑,使自家生意得到兴隆。就在关帝庙东面修建了龙王殿,西面修建了财神殿。不仅如此,在关帝庙的两侧偏房也供奉着元始天君殿和紫薇星君,至今保存完好。

"这座关帝庙在当时能够保存下来,多亏了黄河段。"今年83岁高龄的宋永德老先生告诉我们,当时的黄河段就挨着关帝庙,他们把关帝庙当做仓库来进行使用。现在我们还能够看到在这个戏楼的西侧还有一扇大侧门,这就是在当时供黄河段的人员拉送货物所修建的一扇门。那时候黄河段的人有在关帝庙住着的,他们家属也在这住着,那时候关帝庙保存很好,也没有损坏。到后来,随着他们退休搬走后,这就开始慢慢出现损坏。

这座见证张秋历史辉煌的关帝庙如今也是在张秋庙宇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处,现属于聊城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诸翟关帝庙

上海诸翟关帝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距今也有400多年历史了。

当时诸翟人侯廷用建造了侯氏家祠,内设关圣帝神位,取名“关武安祠”,后其子侯尧封中进士,父子俩以为关帝保佑的结果,便择场建庙,让“神一家”变为“神一乡”塑像奉供,后来尧封之子与孙都中进士,此庙更其闻名。

清嘉庆四十六年(1841年)侯氏后裔侯彦捐出庙右房基地,由乡人募资扩建,三间进深规模宏大,并新建了戏台,烧香云集,热闹非凡。清末民初,是关帝庙有史以来最兴盛的时期。

1937年关帝庙遭受日寇飞机炸毁仅存大殿和帝像。抗战胜利后,乡人募资修葺关帝庙,于是1948年春在遗址上新建二层飞檐高楼,由国民党元老、教育家于右任题额。

为欢庆大地重光,该楼取名重光楼。1998年秋,经批准恢复为道教活动场所,并开始着手开展修复工作,2004年元月关帝大殿破土动工,历时两年之余,经过多方鼎力相助、大德资助,终于在2006年4月基本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