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泗县东北,距县城二十多公里,有个名叫“歧路”的村庄。那可是方圆百里人尽皆知的村落。

岐路庄占地足足有好几里。远望村子屋舍俨然错落有致。它背依着小山,田野平铺向远方延伸。让人称奇的是那小山丘的岩石,每块石头都是带有微红的光泽,石面似有玉石的质感。阳光下熠熠生辉。田畴的碧绿与山石的微红交相辉映。歧路庄宛若仪态端详的少妇悠然端坐于画布般的红绿中。沟渠阡陌的纵横,树木庄稼的绿荫使这里的田园风光令人痴迷。

村里人津津乐道的往往不是这里美景,他们见惯外人说的那种美,悠久的历史传说倒是他们茶余饭后常说的话题。

据说歧路庄有几百年历史。明朝时的迁都之一事就曾跟它有了瓜葛。听说那时歧路庄曾是明迁都候选地之一,“歧路”因而成了那时朝野上下热议的对象。“歧路”成了那时各大“网站”热搜的词儿。

歧路何以能成为大明迁都的候选地,后来又因何而与都城失之交臂?且听我慢慢道来。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便把都城定在了南京。不久他便发觉不妥。南京偏居明疆域东南,管理面积广大的长江以北尤其是今天的华北地区极不方便。加之北方游牧为主的蒙古人不断袭扰,朝廷管理起来常感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于是迁都念头便经常萦绕在洪武帝心头。几度与大臣商议,但毕竟兹事体大,久议难决。其间洪武帝命军师刘伯温筹划此事。民间传说刘伯温能掐会算,他能前算八百年,后算一千载,预知吉凶。领命后,刘伯温登上紫金山,手搭凉棚,极目远眺。目光穿过苍茫大地尘烟,由南至北,看尽了北方的山山水水。然后右手四指微曲,拇指在四指关节处逐次轻点,二目微闭口中念念有词。良久方睁开双眼道:此地甚佳。

洪武帝得知迁都地有了着落心中大喜,忙传来问询。刘伯温回道:陛下,距天子脚下往西北五百里处有一地,方圆百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地势安详。此地灵气集中于一座红石山下的村落。那村落背依红石山,东南有形似马鞍状青石山,与之紧邻是名为“朱山”小丘。西南一山酷似蟠龙,西北九座山峰绵延相连,当地人谓之“九顶山”。此地实是迁都最佳之地。

“朱”“马鞍”“蟠龙”三山,暗合我主是马上皇帝,上天之子。红色岩石山峰与九顶山遥遥相对,红岩连九顶,正是“洪武之言九鼎也”。此乃天赐我大明迁都之吉地。

洪武闻之,兴奋之情难抑,当即命人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前往那红石山下村落一探究竟。不日探马来报,军师所言极是。那村名曰歧路村,确是地理形势极佳。

“歧路”?洪武帝听完探马禀告,面露不悦,喃喃道:歧路,歧途也。国都迁入歧途,不吉利啊。我怎可将国家社稷领入歧途?

刘伯温见状不住摇头叹息。心下感叹:一方宝地将要因名而废啊!惜哉!惜哉!看来我朝之都只有迁至北京了。真若如此,大明王朝必将倒霉于此。又一次印证了先前我对明朝终于“万子(万历儿子)万孙(万历孙子崇祯)”预测啊。

不知是刘伯温一语成谶,还是历史的巧合,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带兵攻进北京推到明朝统治,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原来刘伯温所言“倒霉”,乃倒于煤山也。“倒霉”一词就此诞生。

明的覆灭这是后话。

洪武帝的踌躇,迁都一事就此搁置。歧路村也便从迁都的候选地中被排除。

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终将都城迁至了北京,完成迁都大事。

歧路终与都城无缘,所幸的是它规避了都城的喧嚣,少了都市人的尔虞我诈,为后人保全了最原始的自然风貌和质朴热情的民风。

今天,去过歧路的人无不为这里的自然景观所折服,更为歧路人的热情豪放所打动。村上不管谁家来了客,主人总会备上酒菜,邀来村上能喝善谈者作陪。

酒桌上主宾激情四射。先喝十杯酒暖暖胃;再来十杯溜溜蹄子。然后才进入陪客的礼数:喝见面酒。按辈分所说爷俩或弟兄的,都要喝上两杯。谓之曰俩好。兴致高时还要三杯、四杯下肚。美其名曰“三星高照”“四四如意”。此时再看主宾,早已红晕在脸,双眼迷离,口虽若悬河却不知所云。

酒足饭饱后,洪武帝迁都传说又将演绎一番。毕竟是口口相传,对其中的瑕疵疏漏自是无人分辨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