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昆明工匠"刘廷举

"昆明工匠"刘廷举将圆头铁棒伸进1200度的炉窑,蘸取熔料后滴在细长的铁板上,熔料遇到铁板,迅速从赤红变为乳白,一颗正圆的"云子"便初具雏形。待铁板上滴满整齐排列的8个棋子时,他迅速将铁板抽离窑炉,冷却后翻转收料。如此往复,一蘸一滴一转的动作,刘廷举已经做了近30年。虽然一旁吹着风扇,但他仍是满头大汗。

"云子"制作相传发端于唐宋,一直是围棋爱好者心中的"上品"。一颗手工"云子"从选料、配料、熔料到滴子、退火、打磨、清洗、分号、保养、包装等,共需要12道工序、耗费3至4天时间。虽然围棋生产早已实现机械化,但工匠用手的温度赋予棋子的灵性、温暖始终无法替代。

在云南围棋厂,刘廷举"滴子"的功夫无人能及。他每天能"滴子"6000颗,废品率在5%以下。

如何能手工滴出肉眼看不出区别的棋子?刘廷举谦虚地总结说:"其实就是熟能生巧。"话虽简单,背后却是一名工匠近30年只做一件事情的执着与坚守。

1992年,刘廷举离开家乡贵州毕节,来到昆明市一家校办工厂,也就是云南围棋厂的前身工作。刚开始"滴子"时,因为掌握不好技巧,他滴出的棋子要么不够圆,要么有个小尾巴,无法使用。经过师傅的指导,他沉下心日日加班研习,学会了根据矿料纯度、环境温度等因素变化熟练操作,终于在几年后练就了一身绝技。

刘廷举不只满足于制作棋子,还不断钻研改进棋子质量的方法。近30年来,"云子"每步工艺革新,他都参与其中,带领团队研发出了五大产品系列40多款"云子"产品,并总结出了一套完整制作"云子"的工艺流程和技法。

2019年,刘廷举还参与研发了出口型环保"云子",该产品为行业首创,已申报发明专利。几十年时间,云南围棋厂也发展成为云南云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出的产品被国家体育总局及中国棋院指定为全国比赛用棋,除了覆盖国内市场,还畅销美国、欧洲、加拿大等。

"你看这是老‘云子’,这是新一代‘云子’。"刘廷举拿起两颗黑色的棋子对比,新一代"云子"更厚、更通透,对着阳光看,泛出更加纯粹的绿色光泽,如碧玉一般。他说:"对于工匠来说,需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作为公司生产部副部长,刘廷举如今的工作重心转到了"传帮带"上。他现在带着20多名学徒,年龄从20多岁至40多岁不等。从"滴子"开始,到炉子3个料池温度的掌控,再到硅碳棒的更换,投料及其他相关故障的处理,他都手把手地教。

前不久,"云子"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廷举信心十足地说:"我相信,‘云子’制作工艺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将来一定可以进入世界‘非遗’。"

劳动者说

"心无杂念做好‘云子’,让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代代相传。"

云南网记者郎晶晶实习生舒倩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