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珍藏着荷兰艺术的绝佳宝库之一——荷兰国家美术馆国立博物馆,有一幅名画不得不提,那就是 17 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画家伦勃朗(Rembrandt)的名画《夜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伦勃朗的原画《夜巡》与伦登斯临摹版(来源:荷兰国家博物馆网站)

这幅画完成于 1642 年,是荷兰肖像画黄金时代的杰作,现在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博物馆的馆藏,但一般在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展出。

这幅巨大的画作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具有压倒性的存在感,画幅的长宽分别是 379 x 453 cm,每一位观赏这幅画的游客想必都会被这幅画的气势和规模所震撼。

然而, 这幅画背后还藏着一个故事——目前展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的原画其实只是原画的一部分,它的四个边框都曾在 18 世纪被裁剪过。而在多年后的今天,荷兰国家博物馆又开启了一个宏大的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模仿伦勃朗的画风还原了被切掉的四个边框。

《夜巡》这幅画的官方名称是《弗兰斯·班尼克·科克上尉指挥的第二区民兵连》,这是当时受雇于阿姆斯特丹射手连队的伦勃朗,为班尼克科克船长和他领导的 17 名公民民兵卫队成员所作的肖像画,并计划将这幅画挂在当时阿姆斯特丹新建的会议厅的宴会厅。

在这幅画中,伦勃朗开创了肖像画的新的风格,与以往肖像画中人物都是按照尊卑顺序排列不同,在《夜巡》中人物排列另辟蹊径呈现出了舞台化的效果。不过,虽然被称为“夜巡”,这幅画所描绘的主人公其实是在白天时的队长与副队长,之所以被称为《夜巡》,是因为到了 18 世纪末时,由于污垢和清漆层的堆积,这幅画已经显著变暗,以至于人们认为所描绘的场景发生在黄昏之后。

然而,在这幅画被创作的 75 年后,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官员决定将这幅画迁址,搬到阿姆斯特丹市政厅的火绳枪手协会大厅。当时的市政府官员想把这幅画挂在大厅的两扇门之间,却发现《夜巡》的画幅过大,无法放置。

而当时的市政府官员却做出了一个恐怕让人永远无法原谅的决定——裁掉这幅画的四周边框,来将这幅杰作缩小到一定尺寸。于是,这幅画的左侧被裁掉了 60 厘米,顶部被裁 22 厘米,底部 12 厘米,右侧7厘米,而且雪上加霜的是,画作原本带有的装饰物也被丢失!从此,这幅名画被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与创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从左至右分别是:伦勃朗原作,AI 修复版,伦登斯临摹版《夜巡》中的细节(来源:荷兰国家博物馆网站)

然而在 3 个世纪后,随着科技的进步,荷兰国家博物馆尝试着借助科技的力量让人们看到当时被不幸裁剪掉的部分,弥补部分缺憾。

在 2019 年,荷兰国立博物馆启动了修复《夜巡》项目,这是一项耗资数百万欧元的并耗时多年的项目,旨在修复这幅画缺失的四边框。

而促使博物馆相信这一切可行并最终正式启动这个宏大项目的,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 17 世纪的荷兰艺术家格里特·伦登斯(Gerrit Lundens)曾经临摹过这幅名画,伦登斯绘制的临摹版《夜巡》给修复提供了视觉参考样本,尽管这一参考样本的画风与原画作者伦勃朗的画风不同,这幅伦登斯临摹版目前展示于伦敦国家美术馆。而第二个因素,则是可以依靠人工智能的力量,来训练一个机器学习系统来分析,甚至模仿伦勃朗的画风。

借助人工智能学习重现《夜巡》的思路是,创建一套系统,让计算机学习并模仿伦勃朗的风格,去重新绘制伦登斯临摹版的《夜巡》。

而整个重现这幅名画的过程也十分引人入胜。首先,项目工作人员以用九种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原画进行了拍摄,拍摄的精确度以及细节度都非常高,以至于最终的拍摄数据高达 51 TB ,也就是 5 千万兆字节,或者 5 万吉字节数据。

之后,项目组负责技术的人员训练了三个神经网络,分别是:面部和身体、颜色、绘画风格,来让电脑从不同的角度学习模仿伦勃朗的画风。在用这三个神经网络训练人工智能学习的过程中,每种情况下都告诉计算机伦登斯的版本是“问题”,而伦勃朗的版本则是“正确答案”。

最后,当人类专家判断训练的成数据已经达到足够的收敛程度时,项目工作人员将人工智能重现的原作被裁剪的缺失部分打印在适当的画布上,再进行最后的处理与上漆等操作。

这样就有了今天的博物馆参观者可以看到的更加完整的《夜巡》——由被裁剪过的伦勃朗原作,加上 AI 重现的四边框——重新组装的画作。

以上重现《夜巡》项目的过程,也以视频的方式被记录在荷兰国家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利用人工智能学习模仿伦勃朗《夜巡》原作的画风重新绘制伦登斯临摹版(来源:荷兰国家博物馆网站)

重现《夜巡》项目从很多角度上将可以的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它向我们展示了想象力、资源、精湛的技术的组合可以实现怎样宏大的目标。此外,这一项目也是机器学习被用于公共或艺术领域、而非企业盈利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