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网站公布对“关于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议”的答复。答复中称,教育部将推进完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组织召开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创新开展职业院校“文明风采”系列活动,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强化劳动教育实施过程指导,提升劳动教育效果,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办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均有相关鼓励性政策。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设置劳动必修课,社会力量支持举办劳动教育基地,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部落实《意见》,2020年7月,研制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对学校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细化、可操作的要求。
1.明确设置劳动必修课。教育部注重加强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实施。出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教基一〔2015〕5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教职成〔2014〕14号)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
根据《意见》,《指导纲要》对大中小学劳动课程提出了具体实施要求,明确了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以及劳动周活动开展方式。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独立设置劳动课,要求学生完成6学分必修内容,其中志愿服务 2 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印发专门文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学校教学全过程;职业院校要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未来三年将建设、遴选一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的“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此外,正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拟单独设置劳动课程,出台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切实保证课程实施效果。
2.加强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意见》强调,要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明确各地要统筹中央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强劳动教育场所和实践基地建设,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指导纲要》进一步指出,要建立劳动教育协同实施机制,中小学校要与相关社会实践基地共同开发并实施劳动教育课程;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要联合社会力量,共建共享稳定的劳动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
围绕实践育人,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96个县(区、市)国家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指导各地各校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充分利用学校布局调整中的闲置校舍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闲置厂房等社会资源,建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各行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青少年宫等校外实践基地指导,在场馆建设、项目设置、活动开发等进行统筹规划,引导基地结合当地特色,开展种植、饲养等劳动实践教育。例如:江苏省江阴市强化基地建设,依托“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地域优势,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平台。目前已陆续与华西现代农业示范园、海澜集团等34个集团企业建立合作,为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劳动教育打破实践场所制约。
3.加大劳动教育保障力度。各部门各尽所能,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教育部采取多种措施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2018年,教育部、工信部、中国工程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强调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正在分批开展现代产业学院立项论证工作,将于2020—2022年建设约100个现代产业学院。中央财政综合施策支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通过教育部部门预算,统筹支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估指标研制等工作。赋予中央高校和地方较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中央高校和各地可结合自身财力,通过自建劳动教育基地或购买社会力量举办的劳动教育服务等,支持开展劳动教育。自然资源部指导地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综合运用国土空间统筹、存量资源有效盘活和土地复合利用等手段,拓展和保障劳动教育实践场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