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王朝的动荡分裂使得国内诸侯国林立,战乱不休。但对于学术来说却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种混乱的时局里面,各个诸侯国大都只是为了更多的兼并土地和扩大自己的控制区,根本没有人愿意去管这些文人学士的死活。
文人学士有了不受限制的逆生长,也应证了那句话:中国学术分科基本上都是从春秋战国开始的,且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九流的说法。到后世则是细化成上中下九流,那九流指的是哪些呢?
九流的来历和起源
九流是对九种流派的称呼,而真正的历史之中完整的说法应该是三教九流,三教的话是指的儒家,佛家,道家。这种说法首先来自于《三国志》之中。是孙权和底下臣子讨论中国思想渊源的一些对话,因为特定人物的影响力,和名称传承的固定性质,使得大家都采用了三教这个说法。
九流的话是东汉朝时期班固书中所描写,《汉书》之中把先秦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共同称呼为十家,这些都是经过了长期的历史考验的。
但是后面因为讨论小说家实在没有实际贡献,便被移除,将其他九家并称为九流,这九流之中的儒家,道家,法家成为了汉朝乃至后世治理天下的主要思想,因此他们被后世之人归为上九流,到后面元朝的时候又发展出来下九流之说。
元朝外来民族对汉人阶级的细化
崖山海战之后,宋朝真正意义上亡了国家,元朝当时是来自漠北的蒙古人,他们对于治理汉地根本没有什么经验可言,甚至出现了将中原作为他们放牧草场的打算,后面是因为一大批汉臣的劝导,这才让他们意识到收取赋税和收割牧草的道理是一样的,都不能竭泽而渔。不然就会出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场面。
当年元朝刚刚建立,为了更好的统治国家和安定秩序,他们对整个社会进行了划分,其中九流的人是一流官,二流吏,三流僧, 四流道,五流医,六流工,七流猎,八流民,九流儒,还有第十流是乞丐,这十流在社会的地位不同,也各自有各自的分工,但是我们从里面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元朝统治者对于读书人的厌恶,竟然把读书人划到了九流的末尾。
要知道,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一直是最高的,不然就不会诞生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古话。当时的官员都是从读书人之中产生的,但是元朝却连科举都停举过一段时间,让读书人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
这九流代表这社会之中的大部分阶层,也各自拥有相应的功能。其中官作为社会精英阶层,他们负责辅佐皇帝掌控整个天下,对地方百姓的农业生产起到主要作用,他么不仅负责收取赋税上交给国家,还负责治理地方百姓因为各种利益纠纷而产生的种种矛盾。这群官吏他们过着高枕无忧的生活,是除了皇亲国戚之外最幸福的一批人。
吏则是辅佐官员的小吏,他们在朝廷的吏部里面没有编制,但是又是一种类似官员的存在,他们经常替官员做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比如在乡里强买强卖,还有强制"收取赋税"这种事情,经常都不是要官员亲自去做,而是他们这些吏去做。吏,一般都是由乡下的长者和有能力的人担任。僧人和道人位置居前是因为蒙古人本来就是信仰佛教的,他们的信仰在喇嘛之中有体现,当时好像是信仰藏传佛教之中的黄教,对于道教的尊重是从道教领袖丘处机开始的,当年长春真人不远万里去见成吉思汗,被封为中原地区的道教领袖。
医生和工人是历朝历代都不能缺少的,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也是一样,他们的原始信仰之中就带有对萨满的崇拜,他们部落的巫师经常充当医生的职能给他们治病,所以他们对于汉地的医生也是带着一点尊重。
工人则是负责给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之类的事情。猎户和老百姓是相通的,当时很多老百姓在种地吃不饱饭的情况下经常会做一些副业,而打猎就是其中一项,也有一些地区像东北,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带就是靠着打猎为生的。
排名最后的儒生是因为元朝对着读书人似乎天生有一种厌恶感。他们认为读书人都是不劳而获,再加上当年南宋读书人经常率领老百姓在南方起义造反,搞得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把他们划在九流之中的最后一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