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严峻复杂的挑战,总参谋长的担子极其重大。1954年,组织决定将这个重担交给粟裕。然而,粟裕当时很想去部队或者军校,系统梳理和总结自己的作战经验。他先是婉拒,但主席两次提议,粟裕难以再推辞,同年就任总长。1954年至1958年任总长期间,粟裕陆续有11位副总长。不过这11位副总长,大多没有到位,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军队战将如云、人才济济,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仍然很缺干部,一人身兼数职是很常见的现象。粟裕的11位副总长,实际上能到总参和粟裕一起共事的寥寥无几,大多数都在别的地区和大单位兼任要职,或者执行重要任务。这些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老将,即使换个地方,也给当时的中华大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在大军区兼任司令员有4位。

第一位是杨成武。他人虽然在北京,但作为北京军区司令员和防空军司令员,杨成武不仅要负责军区工作,同时还要组织部队参加北京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实在是分身乏术,不可能到总参上班。

第二位是许世友,先是当华东军区副司令,华东军区改编为南京军区后,许世友出任南京军区司令员。众所周知,南京是备战的重点方向之一,很需要许世友这个虎将来坐镇。

第三位是邓华,兼任沈阳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刚结束不久,东北作为辽沈战役的战场,急需搞建设,邓华坐镇东北,也不能到总参上班。

第四位是彭绍辉,时任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建国后西北地区的剿匪工作成绩斐然,但由于位置特殊,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因此彭绍辉需要坐镇西北。后来他还受命参与组建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并担任副院长,这是我军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彭绍辉也未到总参上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特殊的副总长兼兵种司令员没能到总参上班,他就是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为了打通西南地区的铁道,王震和铁道兵们同吃同住,一起从天亮干到天黑。为了让黎湛铁路能够在几个月之内通车,铁道兵6个师的官兵全部取消了节假日。王震作为司令员,更是要做出表率,自然没有可能在总参坐班。后来王震将军又出任农垦部部长,带十几万子弟兵去新疆、云南等地方开垦荒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赓大将

剩下的几位副总长,有的是忙着创办军校,有的则奉命深造,还有的经过多年征战,伤病太重需要休养。比如张宗逊,任副总长兼军校管理部部长,主要是在创办和管理军校,特别是在军校师资队伍建设上花了很大的心血,作出重要贡献。韩先楚抗美援朝回国后,主要在学习。刘伯承当时筹备建立的南京军事学院成立,很多知名将领都很向往,纷纷申请去南京学习。“旋风司令”韩先楚就是其中之一。光是战役系,就有52名学员是开国少将以上军衔,“一个班三个将军”的现象毫不奇怪。1957年,韩先楚从军事学院毕业后,任福州军区司令员,也就没能到总参报到了。

和粟裕关系很好的陈赓,从1952年开始被伟人亲自点将,筹办哈工大,很多事务需要陈赓亲自处理,十分需要时间精力。1954年,陈赓突然犯了心绞痛,医生要求他必须静养,副总长的相关工作只能量力而行,难以长期上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成武、陈赓与李克农

实际上能够长期在总参上班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特工之王”李克农。他在总参分管情报工作,而情报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早在我军建立之初,李克农就曾经识破叛徒,在危急时刻传递情报,解救了身处险境的周副主席等首长,敌人哀叹“只差了5分钟”!

另一位是张爱萍,不过张爱萍还是晚了几个月才来报到,因为他当时正好在忙着解放沿海岛屿。但由于彭总是张爱萍的老上级,经常要找张爱萍讨论工作,后来干脆让张爱萍搬到了别的楼层。

建国初期的总长,肩上责任重大,粟裕为新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58年粟裕卸任,接过这一重担的是黄克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国元勋的年龄大多不算年轻,很多还伤病在身,但仍然像当年在战场上一样忘我奋战,奉献才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