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傒我后》

1930-1933年 230x318cm

油彩布本

徐悲鸿纪念馆藏

1930年1月1日,中央美术会画展在南京开幕,《田横五百士》以及《徯我后》皆在此展出,这两幅作品被时人称为我国“美术复兴第一声”。

——王震《徐悲鸿年谱长编》

徐悲鸿于1919年留学法国,其突出的艺术贡献便是将素描和油画引入国内,将其推广,注重艺术教育,培养了大批重要的艺术家和美术家,并形成了他自己的艺术主张。

田横五百士》和《徯我后》,这两幅作品是徐悲鸿1927年回国后创作的,体现了徐悲鸿“致广大、尽精微”的艺术观念,开创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画题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横五百士》

1928-1930年 197x349cm

油彩布本

徐悲鸿纪念馆藏

《田横五百士》巨幅作品始作于1928年,完成于1930年以前。徐悲鸿当时任职于中央大学。作品创作时值蒋介石背叛了大革命,国家命运难料,民族危重,徐悲鸿痛感知识界不少人丧失应有的气节,作为一个对民族与国家有着深厚感情的艺术家,徐悲鸿在此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该幅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横五百士》局部

“田横五百士”是《史记》中所记载的一则故事,讲述了汉高祖刘邦称王后派人招抚田横,否则便要诛灭之,被困守在一个孤岛上的田横为了保存岛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带了两个部下,离开海岛,向汉高祖的京城进发。但到了离京城三十里的地方,田横便为保全高义自刎而死。

汉高祖用王礼葬他,并封那两个部下做都尉,但那两个部下在埋葬田横时,也自杀在田横的墓穴中。随后,汉高祖派人去招降岛上的五百人,在他们听到田横自刎时,便都蹈海而死。司马迁曾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画面选取了一个告别瞬间的场景,徐悲鸿通过对田横佩剑的刻画和背景中海面的描绘,隐喻了故事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横五百士》局部

画面中身着黄色衣服的人物是徐悲鸿的自画像,与红色衣服的田横形成了鲜明对比,“红色”寓意着赤胆忠心,而“黄色”则对徐悲鸿有着更为重要的实际意义。那是他为了感激在其人生中最困难的阶段,对他做出过巨大帮助的“黄姓朋友”,其中便有当时江浙地区的大儒商黄震之与商务印书馆的出版人黄警顽。徐悲鸿的曾用名为黄扶,“扶”为扶持辅助之意,也是为了表达对二人的感激之情。

《徯我后》取材于《书经》,描写夏桀暴虐,商汤带兵讨伐暴君,受苦的百姓盼望大军来解救他们,纷纷念着“我后,后来其苏”。这幅作品是在《田横五百士》稍后不久所创作的,当时正值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华,而当局却消极抗战,徐悲鸿借此作品表达了被压迫人民渴望得解救的心愿。

此画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过修复,由徐悲鸿先生的爱徒戴泽先生操刀,高超的手法和技巧上使作品复原得非常相似和传神,画面稍显暗淡的原因是当时使用水彩颜料修复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傒我后》画稿

1930年 63x48cm

纸本素描

徐悲鸿纪念馆藏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内忧外患,身在其中的知识分子面对历史向他们展开的时代任务时作出了不同的抉择。性格鲜明的徐悲鸿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在中国美术发展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节点上,徐悲鸿选择了用写实主义手法“以艺报国”,这奠定了他“艺为人生”的艺术思想。

他以“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决绝之心,与当时远离民族危难、不问天下苍生而一味囿于绘画形式趣味的传统国画派和追随西方现代艺术的油画家们进行长期的辩论,并在此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成熟而完善的艺术思想,不但奠定了写实主义油画在中国的发展,推进了中国油画肖像画的发展,尤其开创了现代意义的大型油画历史画先河。

《田横五百士》《徯我后》和《愚公移山》等作品,是徐悲鸿以艺术创作的方式,掷地有声地回答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个人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所应该具有的气节!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文字来源 :策展人红梅副教授之导览,略有删节。

点击图片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xinsp001@hotmail.com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 更多推荐阅读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梁晓声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走人世间,

记录岁月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