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58、宋太祖为何改窜《推背图》?

《推背图》遭官禁一千多年不见天日,直至改革开放甫再度汹涌流传。于是,介绍、解说、评议者蜂起鱼跃,哗嚣哓哓,但却不见有一个真正读懂了它。

《推背图》已经出现了若干个版本,读者须知,除金圣叹评点本外,余皆伪赝劣品。关下客作《解码推背图》,已经考定了它。

坊间传说,《推背图》曾遭宋太祖赵匡胤改窜,依据的是《桯史》。《桯史》是南宋岳飞之孙岳珂所作,共15卷,卷一“艺祖禁谶书”条下载:

唐李淳风作《推背图》。五季之乱,王侯崛起,人有倅心,故其学益炽,“闭口张弓”之谶,吴越至以遍名其子,而不知兆昭武基命之烈也。宋兴,受命之符,尤为著名。艺祖即位,始诏禁谶书,惧其惑民以繁刑辟。然图传已数百年,民间多有藏本,不复可收拾,有司患之。一日,赵韩王以开封具狱奏,因言犯者至众,不可胜诛。上曰:“不必多禁,正当混之耳。”乃命取旧本,自已(yǐ)验之外,皆条其次而杂书之,凡为百本,使与存者并行。于是传者懵其先后,莫知甚孰讹,间有存者,不复验,亦弃弗藏矣。

《桯史》属稗史,,所记可信么?关下客说:切人性、契因果、合逻辑,正是当代官史不敢记,后世正史写家不明所以而舍弃的可信史料:大宋甫立,基业未稳就急于诏令禁谶,结果,仅开封一地,因诵读、收藏和传播《推背图》获罪杀身者,就已多到“不可胜诛”。由于“不可胜诛”,宋太祖(艺祖)被迫改变策略,轻施“混之”大法:窜改《推背图》的原作真品,以期鱼目混珠,淆乱视听。他的目的还真的达到了:千余年以来,至于今日,除了这篇小文,还真没有一个学者揭穿过他的隐秘动机。

谶纬大兴于东汉刘秀。谶被认为是将要应验的预告,主要以图像、隐语和民谣的形式出世。纬指纬书,其内容主要是对儒家经典予以神怪玄秘解读,实多为巫师或江湖术士的私货。隋炀帝曾发起史上最严厉的禁谶运动,谶纬几近绝迹。宋去隋不远,应无再禁的必要,而为什么非要再来一次呢?

同样是禁谶,隋与宋,一个是“暴君”,一个是“慈主”,性质有差别么?有的!动机相同,所针对的目标却有异:隋炀帝禁的是真谶纬,而宋太祖禁的却是《推背图》。如果说谶纬充其量不过凭空捏造可划入巫言妄语类;《推背图》则是以六十四易卦为模型,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从而推导未来事物发展变化及其结果的预测体系,已经不属于谶纬范畴,因此它的可信度更高,社会影响更广更久更深。

那末,赵匡胤出于什么动机,一定要以禁谶为名,行毁禁《推背图》之实呢?答案就藏在五代末季至宋初一段赵匡胤发迹史中——

宜从郭威谈起。五代后汉(不包括北汉)至隐帝,朝中主昏臣奸,动辄诛杀忠良如儿戏。大将郭威也无辜被罪,屡诉不听,被迫兴兵自保,本无篡弑之心,但正是在甥侄柴荣及步将赵匡胤鼓动裹挟下,无奈夺汉建周。郭威病逝前传位柴荣。柴荣是中国历史上不世出的雄主,胸怀统一天下之大志,文韬武略比肩秦皇汉武,军事才能尤过之。可痛惜的是,大业未成,英年早逝,尸骨未寒,便发生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一夕之间,后周颠覆,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了大宋开国之君,重演了郭威一幕。但两幕的剧情却存在巨大政治伦理差别:当时郭威是在无辜被罪、家人家族和同袍战友惨遭屠杀后被逼起事,而赵匡胤则是柴荣信任倚重的部下,亲如兄弟,一直忧宠有加,一路提拔为最高军职:禁军统帅;在柴荣猝逝后,他没有任何理由,对柴荣所遗可怜的孤儿寡母故伎重施。

如此,《推背图》何辜?他赵匡胤自做他不净的勾当,关《推背图》甚事,要遭此毒手?

其实,说到这里,风闻过《推背图》的读者或已猜中了第一层答案:有关系,那是因为《推背图》在三百多年前就准确预言了这一重大历史事变的发生!

那末再问:是《推背图》中哪一象(卦)预推出来的?这第二层答案是:第十五象:“明夷”。

为什么是第十五象?那是因为:《推背图》用八宫卦预推唐后中华国运。八宫卦配六十甲子,严格按固定爻变法编组,平均以一卦当三十年,取六十卦则当一千八百年。八宫卦次序不可错乱,一卦更改,则八宫尽毁。如此,初唐至宋初,历三百多年,而赵匡胤灭周立宋,时间节点恰逢《明夷》!

值逢《明夷》又如何?不错,初看起来,《明夷》卦名不吉,占国运则兆示王朝政治黑暗,但大宋甫立,基业始开,形势未定,尚谈不到向明向暗,多得是缓颊之辞,自可一笑置之,因此,赵匡胤虽不免尴尬,也该不会太放在心上。并且,六十卦作易占,占筮的内容不同,卦则可吉可凶,这就更不会引发堂堂大宋皇帝出手。

那决定性的动因到底是哪个?这,就要到易占推法中找寻——

《推背图》深得《周易》推法之要妙:一卦三象,即本象、综象、错象兼相演绎。卦即象,象即卦。《推背图》中,每一筮遇之卦,都缀以图、谶、颂。谶偈、颂诗皆占辞,且多辞系本卦而象取错卦。图,则几乎皆由错卦提取。取象之法,或由卦形取,或由卦义卦德取,不一而足。如此,真相就能浮出水面,清晰呈现了:

明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离日在上。《明夷》离日在下。而《讼》则上乾天、下坎盗。合以上诸象,很自然地就可演绎出四字占断:

偷天换日(讼)

闭口张弓(明夷)

——这才是谜底!赵匡胤登基之初一定要封禁、改窜《推背图》,其动因就可归纳为两个字了:愧也,忌也。

对以上推论,不知易的史家、学者或许不会认同,因此有必要再把它涉及到的几个问题讲说清楚——

<一>第十五象《明夷》的真伪

宋太祖改窜《推背图》的手法用了三种:一是打乱了卦序,二是将《革》与《丰》、《萃》与《咸》的谶讼作了互换;第三种最为恶劣,就是将第十五象《明夷》的图、谶、颂全部做了改画,改撰,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第十五象《明夷》,从图画到文字皆为伪作!这也是《推背图》六十象中唯一的一例。根据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两条:一是辞与象不符,二是文风反差太大——

辞由象生,有此象则系此辞,无此象则无此辞。《推背图》中这第十五象的推演,辞与象明显大悖,举如“顺天应人,无今无古”、“其余相次朝天子”、“不杀人艮更全嗣”,有辞无象。李淳风测人名姓字,皆以卦象,只用隐语,如“草头人”、“雀高飞”、“块然一石”、“八牛”、“木易”等,而此象直接言“钱”、“李”(吴越、南唐),明显不是李淳风手法。本卦中也没有可用来模拟“钱、李”的卦象,李淳风怎么可能抟空做楼、无米为炊!?其次,李淳风文笔沉稳、老道、儒雅,而唯独这第十五象的谶偈、颂诗,文辞直白鄙俗,无谶颂韵味,直是谀臣奉承之表,或宦竖胁肩夸赞之言,与前后文风迥异,反差巨大,断非李淳风手笔。

<二>第十五象《明夷》能复原么?

两种情况下可以:发现了宋以前《推背图》的原版;起李淳风于地下;否则不能。梧桐万株,叶叶不同。第十五象原作,即原图、原辞,现今还不得而知,但原作大意尚可推知一二。《桯史》有言:“五季……其学益炽,闭口‘张弓’之谶,吴越至以遍名其子……”这话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信史作铁证的:五代之时,《推背图》原作仍存,社会影响至深且巨,以至上层知识分子家传户诵。在前几象中,《推背图》已预推出朱温篡唐、李存勖死于倡优、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于辽并自称“儿皇”、郭威代汉、柴荣继周,其准确性,粗识谶辞文义即可得知。按时间推算,紧接其后的第十五象《明夷》,其图当为一人仰射之象,或谶辞中也出现了“张弓”二字,也就容易被猜解为是有一个将要应验的预兆:必有一武人即将横空出世,一统天下,登顶大位。这就形成了强烈社会心理预期,致使当时正割据东南一隅的吴越王以“弘”字遍名其子,以祈大命应在钱家身上,却不知天命在西北,最终应兆者另有其人,却是后周世宗柴荣帐下一员部将赵匡胤。占国运自有其法,就是要围绕着朝代更替、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战争、叛乱、灾害等要素取象。筮遇《明夷》,占家亦必依例兼由错卦取象绘图。《明夷》错为《讼》,《讼》坎下乾上,坎为弓为盗为寇为子位卑,而乾为天为尊为大君为父为大明,正是一般占家优先撷取之象。据此,可推测《推背图》第十五象《明夷》的图、谶、颂中,当有“张弓”、“仰射”之类的字眼或图画,构成这一象的主旨,隐喻又一次的王朝更替,只是这一次大位易主,带有卑僭尊或子弑父的性质,这在传统政治伦理层面上,是不光彩的。大概,正是这一点,令赵匡胤心生惭德,却又为其王者威严所不能容忍,因此要有所行动。

<三>赵匡胤通易么?

学易,可造就三重境界的人:诵易者、知易者、通易者。诵易者止于喉唪。知易者知一不知二、知左不知右。通易者不视而见、不听而闻、不触而接、不嗅而味。学易者如过江之鲫,繁不胜数,而终其一生,绝大多数也爬不进第三重。秦以后,中国的帝王,这个人数最少的阶层中,已知通易者只有南朝梁武帝勉强可算一个。赵匡胤充其量只能划入知易者一类,这样定位他,也主要是与当时一个著名人物有关,就是陈抟。陈抟是五代末至宋初最出名的道家和易家高人,与柴荣和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交契深厚,过从甚密,难免不受他濡染。赵匡胤登基后,曾赐号陈抟为“希夷真人”。这就可以设想,《推背图》第十五象“明夷”的原图文中,果有窃国夺位的兆示,即便赵官家看不破,又如何瞒得过那个老牛鼻子?!宋太祖禁谶,没有将收缴来的原作《推背图》像秦皇一样付之一炬,而仅仅是将其改窜,使《推背图》几乎原封不动的保存流传下来,使后人得以一睹《周易》之后,代表中国象数易学最高成就的一部奇书,或许就有陈抟的一大份功劳!

2020.4.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