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生命的沉沦、政治格局的巨变,是战乱留给文人最深刻的心理阴影,诗人们的心态也随之发生急剧的变化。那些在战乱前汲汲追寻功名的诗人们,很多在经历战火之后,做出人生的重新调整。

下表列出的十位诗人大部分出生于宣宗朝,在氯宗朝开始活跃于诗坛或者举场,既经历了“广明之乱”,又在“广明之乱”后有一定作为,可以说,他们见证了唐朝政权分崩离析的整个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政治选择反映了当时文人普遍的社会心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明之乱爆发前后诗人的变化

在“广明之乱”爆发前,诗人们大多困顿科场,一第难及。有些诗人甚至在“广明之乱”中还在汲汲于科场,并为之四处拜渴。“广明之乱”中,没有及第在朝为官的文人们,或归隐避乱,或入幕府任职,以寻求庇护。仍有一些汲汲于科名的文人则与文人最不屑的宦官为伍,馅事之只求一第。

“广明之乱”后,文人们的选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以进入朝廷中央为官作为人生的唯一选择。虽然部分文人依然为了科场及第而努力奋斗并最终实现,但在朝为官不久便归隐田园;部分文人在乱中避祸归隐后便再未入仕;还有部分文人选择入幕,并终生为其效力。

可见,“广明之乱”使文人们在对待科举和中央的态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人对科举的态度。在“广明之乱”尚未爆发之前,虽然朝廷已经显露出腐败的苗头,但文人们还是以科场及第作为人生奋斗的首要目标,并为此而努力学习诗词歌赋,四处拜渴,以求能顺利及第。

只是对寒士和没有奥援的文人来说,及第显得异常困难。唐末科场为权贵把持,科第名额有限,即便是颇有才能的文人,长期困顿科场多年也是常见的现象。如郑谷,在“广明之乱”爆发前就己经在为赴试而积极奔走,乱中十年,他没有放弃对科举及第的执着追求,直到光启三年才及第。韦庄、韩握、吴融等亦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明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无力进行自我修复内部的腐朽与矛盾,朝廷几乎每年举办了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但是,科场遭到宦官和藩镇势力的强力渗透。

秦韬玉“少有词藻,工歌吟,恬和浏亮,其诗歌,每作人必传诵”。就算是这样一个颇有诗名的才子,也在科场困顿数十年。广明元年黄巢军攻占长安时,他随驾赴蜀,诌事宦官田令孜,终于被嘻宗摧为工部侍郎、判盐铁等要职,并于中和二年,特救进士及第,编入春榜。

馅媚强藩也是成为一些文人科举之途的救命稻草。在平定动乱的过程中,藩镇的军力迅速壮大,成为左右朝政的重要力量,朝廷官员如果没有强藩的支持是无法立足的。如朱全忠就属于此类,他对朝廷及对昭宗具有绝对的影响力。杜荀鹤为了能够及第,在“广明之乱”平息后,前去拜渴朱全忠,献《时世行》十首给朱全忠,欲其省摇役,薄赋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对四处征伐的朱全忠来说,是不可能施行的,也不会接受,所以他没有面见”杜荀鹤。杜荀鹤旅居寺庙,敬翔劝他说:“希先辈稍削骨风,即可进身,不然者,虚老矣。”为了能够科场及第,杜荀鹤听从了敬翔的劝告,写《颂德诗》三十章,以迎合朱全忠。杜荀鹤在漫长的科举道路上走得太久,如果在科场上能得到朱全忠的举荐,势必事半功倍。杜荀鹤意识到这一点,曲迎朱全忠,结果于大顺二年进士及第,并在朱全忠的举荐下为翰林学士,后迁主客员外郎等职。

虽然参加科举考试并能高中是当时文人的理想,但在战乱之后,由于朝政的腐败,朝廷权威的丧失,文人对科场的热情也在慢慢消退。《唐掂言》卷四《节操》中记载: 卢晖和郑续表兄弟二人从小所受的教育差不多,但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郑续所谓“人生几何!苟富贵可图,何须一第耳”也许是当时一批文人士子的想法。

“广明之乱”后,不再执著于科第的文人也有不少,李山甫、李巨川、罗隐都是这一类。李山甫于咸通中累举进士不第,落魄有不羁之才,后流寓河朔间,依乐彦祯为魏博从事,后再也没有关于其赛足科场的记载。

李巨川乾符中应进士,正是“广明之乱”爆发的时候,他流离奔播,切于禄位,乃以刀笔从诸侯府,为了生存以文词事诸侯府,后被王重荣辟为掌书记,王重荣死后,入韩建幕中,为其效力,也再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隐年少时即有诗名和才气,誉播寰区,怀着“以窥昔贤之行止,望作者之堂奥,期以方寸广圣人之道,可则垂于后代,不可则庶无致身于无愧之地”(《答贺兰友书》)的理想,从宣宗大中六年20岁开始便参加科举考试,但直至乾符元年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四处求荐,著《谗书》投献权贵,却一直未能及第。

这给执著于科名的罗隐带来巨大的痛苦,其《投所思》云:“长安何所为?旅魂穷命自相疑。满川碧峰无归日,一榻红尘有泪时。雕琢只应老郧匠,膏育终恐误秦医。浮生七十今三十,从此凄惶未可知。”咸通三年罗隐第四次名落孙山后,对自己的堰赛穷困的命运开始了怀疑。《鉴诫录》载: 估计刘赞也是一个在科场失意之人,送给罗隐的诗中充满了对科场的失望,“自古逃名者,至今名岂微,”这既是劝解罗隐,同时也是自我的安慰。

罗隐见过这首诗后,写诗回应,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自我安慰之语,“侯门未必用非才”。是的,不参加科举,去地方的幕府中任职也一样可以得到任用;再或者一竿一船,放浪形骸,畅游于五湖山水之中,远离朝堂纷扰,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劝罗隐放弃科举的甚至还有社会底层中的卖卜者以及卖饭老姐《旧五代史》记载: 卖卜者劝说罗隐放弃科举,将入幕和科举两条道路摆在罗隐面前;卖饭姐直接替他选择了远离科场,认为执着于科举没有用处,进入幕府才是明智之举。时值唐末,不仅仅是文人对科举的态度发生改变,实际上,就连卖饭姐、罗尊师这样的社会底层的局外人都视科举为畏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论述“广明之乱”对唐末文人政治心态的影响,为此,首先通过大量作品的解析以呈现当时文人对“广明之乱”的情感表达,其次描述动乱之后文人对待科举、入仕态度的变化。

而在战乱之后,因为很多新的东西出来了,文人受到影响其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直科举为大的文人们渐渐的也不再把这个视作毕生追求;哪怕是那些在朝为官的文人,政治热情逐渐冷却,明哲保身成了他们痛定思痛之后不得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