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新闻网9月3日讯(记者 言静 实习生 肖乐怡) 他们是不幸的人,由于各种原因,身体或多或少有些残缺;他们又是可爱的人,用自己的爱心与努力,温暖着许许多多和他们有类似遭遇的不幸者……在株洲,有这样一群“残疾人专职委员”,他们自己身体残疾,却又无怨无悔,尽心竭力为残疾人服务。他们拿着微薄的薪酬,却干着具有特别意义的工作,他们身在基层,肩负重任,用自己的大爱行动与无私奉献,让更多的残疾人感受到社会的善意和人间的温暖。

“感恩社会,感恩家人,现在我想帮帮别人”

芦淞区石湾村的张宏远个头不高,精神矍铄,是个肢体二级残疾人。同时他拥有着双重身份,既是一位为残疾人事业工作了十几年的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同时又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作家。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高中毕业后的张宏远,在因残丧失了进大学继续读书的机会后,他靠着坚强的毅力,不等不靠的精神,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大学文凭,又经过多年的历练,笔耕不辍,后来又成了一名作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宏远(右)在残疾人家中了解家庭情况 记者 言静

“以前我获得过很多帮助,深知在困境下,有人帮你一把是多么的重要。”张宏远自己的生活安稳了,他总希望,尽自己所能,为残疾朋友做点什么,为社会做点什么。在2009年,当他成为了石湾村的残协专职委员后,他的良愿开始可以实现了。

从2011年开始,在尽职尽责完成为残疾人服务的各项工作之余,他还发动家人,自筹资金,为辖区内的全体残疾人赠送春节礼物,十余年从未间断过。他尽最大努力,为符合条件的残疾朋友办残疾证、申请辅助器具,帮着找工作,语重心长给有怨言的残疾人做思想工作等等。“有些去了我朋友开的工厂,有的去了我帮他们联系的福利企业。”他说。

石湾村的蒋迪辉一家,是属于典型的一户多残的家庭,蒋迪辉和弟弟都是精神残疾,弟媳,侄儿是智力残疾。张宏远非常担心他们一家的生活困难,多次上门,在政策允许框架内,想法帮助他们申请解决了精准康复,阳光增收,困难家庭帮扶等项目,还协助有关部门,解决了他们享受农村特困户和低保户的待遇问题。

张宏远对一个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和实际困难深有体会。在人生的旅程中,他通过自己努力,成功地踏过了一条条沟坎,翻越了一座座高山,他也希望在自己的帮助下,让更多的的残疾人,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大道上,多一些阳光,多一些温暖。

“我今年24岁,能一直为残疾人服务下去”

罗远是天元区马家河社区一位24岁的年轻小伙,出生时因为难产患上了严重的运动神经损伤,说话、走路有障碍。尽管如此,罗远却不想成为家庭的累赘,不想成为社会的负担。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在20岁时,他报名参加了株洲市残联举办的淘宝客服培训班,结业后顺利上岗。

2019年6月,罗远得知马家河社区设置了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岗位,就赶紧去报名,并如愿成为社区的残疾人专职委员。

自从成为了专职委员,残协工作从没有缺少他的身影,任凭风吹日晒,罗远总是迈着蹒跚又坚定的步伐,走进一户一户残疾人家中,同残疾人交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社区残疾人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谁家有困难,那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小罗远”。

“我为他申请了护理补贴,然后今年申请了创业扶持,我们现在需要上门给他拍照……”在天元区马家河街道万丰社区的一个肢体二级残疾人郭德清家中,罗远正在为他申请创业扶持填写资料。由于身体的原因,罗远说话时口齿并不太清楚,但介绍起残协工作内容却条理清晰,让人听得明明白白。

“自从社区配备了专职委员,有什么困难只要给他打一个电话就可以了,方便很多。”郭德清这样对记者说。过去,社区残疾人有什么事都得跑街道办事处或者区残联,自罗远担任了专职委员后,有什么就直接找他了。

“本以为自己是个不幸的人,当了专职委员才发现,还有不少残疾人比我更需要帮助。”罗远说。

在谈起残疾人专职委员工资较少的情况时,他告诉记者在做残疾人服务工作之余,他还一直坚持在做淘宝客服,补贴家用。“现在基本上已经能够养活自己了”。

“作为一个残疾人,能够为其他残疾人服务,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赤日炎炎,酷热袭人,但这个时候,石峰区清水塘街道郭菊英仍在社区残疾人家中了解情况,她腿脚不便,走起路来吃力而缓慢;她的头发和后颈不断冒出热汗,却毫不在意……

十多年前,郭菊英主动来到社区报名成为了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这些年里她尽心尽力地为残疾人服务,在社区残疾人眼里,她是一位可亲又贴心的大姐,总是关心他们的生活近况,想方设法地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菊英(右)在残疾人家中登记基本情况 记者 言静 摄

住在清水塘社区的周金国、周玉兰夫妇就一直得到郭菊英的帮助。“我们一家都是不方便的人。”在家中的小院里,周玉兰诉说着自家的情况,她和丈夫有着程度不一的残疾,一个是手部残疾,一个是精神残疾,基本都失去外出劳动的能力。

在多次上门走访后,郭菊英逐渐了解了周家的情况,得知他们有开店的想法,便为他们申请了创业扶持,因此,周家夫妇在自己家中开起了一家小店,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疫情期间,郭菊英得知周家生意受到严重影响,又为他们申请了2000元疫情门店补贴。每当提起郭菊英,周玉兰眼睛都是亮亮的,那张朴实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她说:“非常感谢残联和郭姐,我们现在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这都是他们的功劳!”听到社区残疾人对自己的赞扬,郭菊英在一旁微微笑着,并没有说什么,对于她来说,社区每个残疾人都是她的责任,默默为残疾人做事就是她最大的愿望。

“为残疾人服务十六年,我想成为残疾人最熟悉的家人。”

走进荷塘区黄家塘社区的残疾人家中,提起廖其志,最常听见的一句话就是:“她呀,很熟悉了,经常来的。”

廖其志是黄家塘社区的残协专职委员,2005年她加入残协大家庭,从此积极参与残协工作,照管残疾人。黄家塘社区目前住着三十多位残疾人,她能准确说出每一位残疾人住的位置,楼层数字,对残疾人家里的情况了然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其志常常与残疾人拉家常 记者 言静 摄

每隔一段时间,廖其志就会上门看望社区的残疾人,了解他们的近况,陪他们聊聊天,给他们排忧解难。她说:“虽然经济上我们很难帮到忙,但生活上,他们需要什么,我们都会尽力给他们提供什么。”久而久之,社区残疾人也愿意和她亲近。每当廖其志敲开一家的门,残疾人及家属便会露出笑脸,热情寒暄,仿佛迎接的是归来的家人。

金世国、刘正阳夫妻俩就是廖其志经常到访的一家,这对老夫妻身体都有残疾,由于年岁渐长,健康状况更加堪忧,浑身病痛,连出门都成困难。而他们住的小区属于老工厂安置房,周围邻居大多都搬走了,小辈工作忙,他们时常觉得寂寞孤独,两位老人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很少向外界求助。廖其志知道这一情况后,便常常登门,像晚辈一样给予他们陪伴和关心。谈起廖其志,刘正阳老人点点头,称赞道:“小廖真的很好,总是来看望我们,我们很喜欢她。”

残疾人专职委员自身是残疾人,却又是基层扶残助残的主力军,是联系党和政府的桥梁纽带,他们日复一日,坚守在打通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