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 ]

茶咖

在自己家里,

我咖啡与茶一起喝,

摇滚与古典乐也是一起听的。

有次在庞颖老师家“和茶馆”里,

不小心瞥见古董桌子上一个“虎跑水”罐子,

我就忍不住想,

如果用虎跑水泡咖啡

会有怎么样的“叮咚”声?

最初的咖啡,采自埃塞俄比亚的一棵让羊兴奋的神树。红色浆果核心里的豆子,烘焙后萃取的汁液,流过中东、欧洲、美洲,再传到我们亚洲。威尼斯商人对这个流行趋势有巨大贡献,而我唯一的贡献就是十年里,制造了百斤咖啡渣,并把身边不少朋友变得无咖不欢。

每次看茶与咖啡的历史,我都觉得有趣。法国人开始喝咖啡,原因是觉得那是咳嗽药水,可以预防感冒。而茶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首将茶叶作为商品引入欧洲,第一批茶叶于1610年抵欧。与咖啡和巧克力一样,茶叶也必须纳入当时的医疗体系。庞老师说:“皮肤是最大的表面器官,喝茶就热,毛孔开张,排湿排毒。茶最妙就是把食物的有效成分运化。”

庞颖老师是我见过江南最厉害的茶家,我喝过的“龙井茶叶,虎跑水”最好例子出自她手,“水为茶之母”在她茶席上有了优美诠释。她的冲泡,在我心里,是艺术在前,科学是茶客们的身体自然流露出来的“好喝”。而咖啡在我手里,比较无聊,更多的是数学与化学。我每次选择水,都是研究钙、镁、钠三种离子对特定咖啡豆风味物质的萃取能力,严谨背后才是“适口者珍”的味觉。我喜欢用虎跑水冲泡深烘的豆子,不易冲出过多钠离子,避免使人感到微微发咸,留下美妙回甘。

喝茶这件事,是庞老师教我的,我每次喝完,身体替我叹一声“通透啊!”。她说我泡的咖啡,也有茶的效果,让“任督二脉打通,八万毛孔尽开张”。

名中医张伯礼院士说“新冠是湿疫之子”,喝了庞老师的茶,曾留诗赞叹。每次,庞老师说“芳香解湿疫”,我都听得入神。

因缘际会,我与庞老师不久之前联手做了一个“秋日茶咖会”分享。我觉得用同一口虎跑水,细心来冲煮一杯,东或西,茶或咖,好喝这件事,是殊途同归的。很多朋友,看到庞老师泡咖啡,或是我泡咖啡,都是吃惊的。我们都是“和而不同”的人,有自己“跳脱圈子”的理解。

我们的分享会安排在午后,聚了一些忠实粉丝与朋友,浓汤赤酱饱餐后,吃一顿芬芳的杭式下午茶,一切又风轻云淡。我想,唯有诗意不需解。

庞老师曾跟我讲过个故事,说徐珂的《清稗类钞》里大清朝三百年都记录在案,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民间事情。有个故事发生在潮州,一个叫花子到有钱人家讨饭,在门口等有钱人老爷出来说,听说你很会喝茶,能赐一杯吗?我以前也是个有钱人,喝茶把自己喝败了。喝完他说茶不错,壶太新,摸出一把壶,是把好壶,老爷心动了,说你把它卖给我吧。叫花子说我破了家,再饿再冷这把壶都没离开我身边,我老婆孩子还在大街上,这把壶市值3000金,我卖给你半把成吗。老爷说这个壶怎么卖半把,叫花子说你给我1500金,容我把老婆孩子安顿了,以后我到你府上喝,老爷就真的给了他这么多钱,他们成为了朋友,叫花子经常拿这个壶去喝茶。可见喝好茶,茶壶很重要。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这道理,和泡咖啡也是相通的。

为了做秋日茶咖会,我自己做了相对契合我两款咖啡味觉逻辑的糕,再拎起刚在日本开完展览的手作家星野友里的咖啡器,就去了。

庞老师说“普通老百姓是吃在前,喝在后,讲究人家是喝在前,吃在后。”。我配咖啡的甜品要求,淡而有味,而且能承接咖啡的味型。一款杏仁马尔莎莓果摩卡布丁双层磅蛋糕(简称莓子小姐),配我的“黑皮诺曹”豆子。

我的另一款蜜桃伯爵综合莓全麦面包(简称伯爵夫人),配的是“白兰地主”豆子。

庞老师也准备了两款茶和搭配的茶点。百年老树水仙,配枣泥蛋糕,完美诠释岩骨花香。

武夷正岩茶传统工艺铁罗汉,配广式月饼,结构非常契合。

茶与咖啡,都能带来健康,是无疑的。中国几千年前就开始种植茶树,并用茶叶烹茶。到了公元800年前后,日本也开始饮茶。到16世纪,葡萄牙和梵蒂冈的文献中都有关于茶的记载,那时在欧洲人的世界里依然是盲区。

简单说,东方为西方带来了茶,西方为东方带来咖啡,因为战争与贸易,如今交汇。思想与艺术,茶与咖啡在历史上是融合存在的。要知道,1585年,意大利人第一次看见日本武士烹茶,惊讶程度不亚于第一次看到东方人可以用筷子吃饭。那种“包容”,带来了东西方一个迷人的时代。

欧洲十七世纪流行咖啡店,原因很简单,咖啡店是进步人士谈论文艺和政治的聚会场所,人们不想被进步又洋气的社交圈淘汰。年轻人也会选在那幽会,就像老式日本人搭讪一样来句:“お茶しない?”要不要喝杯茶(咖啡)?

日本所谓喫茶店,一般指昭和时期(1960年代)留下的老咖啡店,思潮与欧洲如出一辙。那些喫茶店提供咖啡、红茶等饮料、糕点、水果、点心的饮食店。直到日本陆续出现参考巴黎咖啡厅和“文化沙龙”概念营业的咖啡馆(カフェ)。那时候西学东渐,音乐是最容易被学习的,加上买得起黑胶唱片的年轻人寥寥无几,于是日本应运而生了“Jazz吃茶”、“名曲吃茶”(即古典乐吃茶),客人可以同时享受音乐、茶与咖啡,我对这样的喫茶店着迷。

几年前,我参观完冈山美术馆,在附近找到一位老Rocker开的店,就是这种喫茶店类型,名字居然就叫“咖啡亭”。店主年轻时候玩吉他和萨克斯,组了一个四人乐队,店里来的都是白发苍苍的活力老友。我身处其中忍不住被感染,就坐在那多点了几杯。“春日限定”咖啡里,有一股山茶花香,日本昭和的复古味道。

东京还有一家店,叫做“树的花”,据说那里开业第四天,小野洋子和约翰列侬就来喝咖啡。三十年过去,前年的某一天,我选了店内最远离面孔的那个转角,点一杯Imagine,任整个东京从我身边路过。

后来,日本甚至兴起了提供洋酒、洋食,可以“和女性服务生“聊天”的“美人吃茶”,这也是为什么有“纯吃茶”这样的称呼,好让顾客知道是否单纯喝咖啡。欧洲起初的太太们讨厌老公深夜造访咖啡店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巴黎和意大利的咖啡店二楼通常都有特别服务,而女士是禁止入内的。

我和庞老师在一起喝,一般是咖啡、茶、酒全都有。杜福尔1685年关于咖啡、茶和巧克力的论文,里面一幅插画描绘了一个土耳其人、一个中国人和一个阿兹特克人饮用各自饮品的场景。令人愉快的生活方式,果然都是想通的,好吃好喝不分家,出现在一张桌上不足为奇。

不过,奇的是,庞颖老师作为57岁的江南女子,即使每天2顿酒,不施粉黛,仍然容光焕发,这跟她懂喝茶密不可分。她的和茶馆里,经常接待老茶客,譬如有次轩尼诗的活动,一大帮潮汕老茶客来,庞老师没避嫌,反而泡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凤凰镇乌冬村大安村的白叶单丛。居然把对方喝得一愣一愣的,几个老茶客惊叹,原来从小到大喝的,都不对!

她的独特“点汤法”是潮汕人从小没见过的。庞老师说:“就跟潮州人在肉丸里加水一样,就很Q多汁鲜美,不加水肉丸子就很柴。”

“我用透明玻璃壶煮水,在火上煮沸以后把火关了,放在冰冷石头上。我点冷水,你会发现平静的沸水开始沸腾,分子重新组合,再点第二次冷水,还是沸腾,第三次就平静了。”

庞老师说她仰慕的一个潮安人叫翁辉东,写了《潮州茶经——工夫茶》,她如法炮制。有人说凤凰单丛很苦,跟泡法和茶的等级有关系,180毫升紫砂壶里面加20g白叶单丛,用宜兴沙料紫砂壶。“为什么不用潮州红泥的紫砂壶呢,潮汕人喝茶最喜欢宜兴砂料做的壶,俗称冲灌,宜矮不宜高,矮能酿味能留香,壶盖宜昂不宜平,还是为了留香。”

四座惊叹之际,庞老师谦虚说,都是前人经验,器皿和壶是《工夫茶经》的教导,点水是晚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有明确记载,“欲制好茶,先验水,水既沸,冷水点之,再沸再点,如此三次,色味俱进”。

待客人喝下一口,舒心后,她接着说,“听着是个结论,要用实践来印证,用科学语言来解释,就是水在加热中从冷水到热水到沸水,水的分子是H2O,氢键很容易断裂,遇热膨胀,氢键断裂,变成大分子团水,直至沸腾氧气,就蒸发掉了一部分。分子团大,结构松散,肠黏膜很难吸收。”

“比如乌龙茶都是饭后消食喝,但胃里撑满食物,大分子团撑进去,吸收不了增加胃负担。而小分子水就像毛孔出汗冷风一吹闭合收缩,点冷水收缩,变成加热前的小分子,收缩中把空气中的氧气拿回去。这样泡出来的工夫茶,饱食之后胃像海绵一样吸收,吸收率高,毛细血管扩张,扩张后蠕动功能增强,所以会打嗝排气。蠕动功能增强,胃饱腹感就会消散。”

我一直同意,庞老师说的“吃什么喝什么,吃多少喝多少,茶杯和饮食结构节奏踩准,才能长寿。”

她说江南人过去只能吃淡水鱼虾和稻米,今天物流大规模移动,生产力高度发达。以前一年捕鱼钓虾一次,猪一年宰杀一次,鸡鸭鹅一年长大。现在生产力先进,每天可以杀猪吃肉,吃这么多,不喝乌龙茶,肯定不能运化。“这年头没有饿死的,只有吃死的,中午吃这么多,晚上还有盛宴等着你。吃太多山珍海味为什么身体会不健康,因为吃那么多优质蛋白,身体没有好好吸收,长年累月吸收不了就变成毒素伤害健康。”

要喝茶喝咖啡,江南人宜淡。就像庞老师说的:“绿茶配白肉,是一种味觉互动,梅雨季节非常湿闷,芳香可以开窍,我们吃这么多高蛋白,都是喝淡的绿茶。”

她说如果饱腹感没有了,浓茶就不要喝了,钙会流失,从早喝到晚是不对的。

“营养不够还会有很多负面的东西,是因为吸收转化不够,喝茶也是一样。喝多了嫌弃太淡了,老茶客要浓郁的。但很多人吃山珍海味,喝贵的工夫茶、普洱茶,健康却不尽如人意,因为没有吸收没有运化。不要以为茶贵就是好茶,冲泡不得法,没有办法吸收,长此以往也有伤害。喝浓茶的人,人过中年尤其步入老年的时候,缺钙、贫血、血压低,每一次低血糖的发生都对心血管伤害很大,因为不吸收,在身体里产生刺激。”

茶可以非常贵,口粮茶也不贵,但吃了山珍海味,庞老师建议要喝好茶。“好茶味觉丰富,吃的粗喝的糙,吃的精喝的细,跟酒菜搭配一样的,配的好才能在盛宴之后不后悔。往往吃的时候很高兴,结束就后悔了,但饭后喝对茶很快就运化了。”我也觉得一杯好咖啡,才不辜负美食。

庞老师说,美食家一定懂吃,不管是翁辉东、徐珂、张岱等,都会吃会喝,但是长寿。“张岱活到93岁,绍兴也是鱼米之乡,越州没有比他更会吃的人。袁枚一生吃喝就写在《随园食单》的书里,有茶酒篇,士大夫来他这里吃饭,袁枚亲手烹茶给他们喝,贵族朋友们说才知道什么是好茶。士大夫们不缺好茶,但是不善烹茶。袁枚是酒色之辈,是吃喝出来的。几百年前的袁枚活了82岁,用点水法的徐珂活了83岁,而1949年中国的人均寿命是40岁。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怎么只有吃死的份,不是多的问题,是方法的问题。这些人的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向别人学习,不耽误自己的快乐人生。”

一下午,信息量很大。庞老师家门口的八哥在唱着歌打哈欠,小野猫们吃饱后,慵懒睡去。我们的粉丝朋友们各个眼睛喝到发亮,看来咖啡和茶在一起威力不小。

课后加餐,我和庞老师又吃上了!“白肉鸡鸭鱼虾,配乌龙茶,调动白肉丰腴之美,鱼虾海鲜鲜甜,增强胃蠕动。”我在和茶馆里吃着鲜美白切鸡,听得呆若木鸡。

人生苦短,既然戒不掉,就加吧!

神 婆 问

你喜欢喝什么呀 ?

“别仇恨你不了解的事情。”

——约翰·温斯顿·列侬

Food Bless You!

中国国际美食博览会顾问

《神一样的餐桌》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