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神垕镇被称为千年古镇钧瓷之乡,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其以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神奇窑变而闻名于世。但钧瓷中的“炉钧”采用的是独特传统古法烧制,常常“十窑九不成”,所以不但产量奇缺,而且价格不菲。为了进一步了解钧瓷文化,揭开炉钧艺术的“神秘面纱”,2021年9月12日上午,笔者跟随朋友,前往神垕镇槐树湾村橝王钧窑,拜访钧窑负责人、炉钧大师王晓锋,并在他的引领下近距离感受到了这一传世国宝的艺术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王晓锋钧瓷艺术馆展厅,在约有200平米大展厅的博古架上,摆满了王晓锋历年来各种器型的炉钧作品和荣誉证书,看着这些造型独特、釉色纯真的炉钧,倾听着王晓锋对炉钧艺术作品的讲述,使大家仿佛走进了真实悠久的历史空间,感受了一次艺术与文明的精彩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作品设计灵感来自龙生九子的中国传统文化, 螭吻是龙的第九个儿子,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作品采用软土、黄矸土、碱石、白土、黑毛土材质,包含着堆、托、雕、捏等手法技艺,在烧成过程中火焰气氛的变化,利用氧化和还原气氛都要合理控制,由同样的釉料釉色呈现深浅不一的窑变色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多姿的民族文化。”大家走到一件名叫《螭吻》的作品前,一下子被其独特的造型所吸引,王晓峰详细讲解作品的寓意和烧制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另一件作品《双鱼尊》上,大家看到,其手工刻花工艺十分精湛,王晓锋介绍说,刻花是陶瓷装饰技法之一,在装饰技法上陶瓷刻划纹饰所利用的是剔除土坯表面多余土料的方法,用以增加阴影效果,突显出纹饰本身的立体感,表现出各种刻划浮雕效果,显示出手工艺者对雕刻技法的成熟运用,有阴线划纹、浮雕、剔花、刻花等,作品双鱼尊将自由自在的美感都呈现出来,达到了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出生的王晓锋祖籍就在神垕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孩提时代,他和许多热爱钧瓷的人一样从小就对钧瓷情有独钟。15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钧瓷厂当学徒工。从制作模具到手工拉坯,从釉色配料到成品烧制,他勤奋好学,遇到问题向老艺工虚心请教,在厂里学到的东西,回家后再摸索着操作,王晓锋说那时候他就热爱上了钧瓷烧制这个行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9年底,退伍返乡的王晓锋又开始干起了老本行,开始到全国各地做钧瓷销售生意,一干就是17年。期间他先在东升钧窑跟随中国陶瓷大师李建锋先生学习,后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志先生为师,擅长炉钧配釉和烧制技艺。2017年初,38岁的王晓锋回到家乡。老家神垕镇槐树湾村有个占地5亩左右的学校旧址,环境优美安静,非常适合烧制钧瓷,于是王晓锋就将此处租赁下来。满怀对钧瓷的无限热爱,开始了全身心投入炉钧创作和烧制的事业中,并创办了王晓锋钧瓷艺术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钧瓷“十窑九不成”说的就是炉钧烧制之难,王晓锋初试时多次以失败告终,但他从没放弃,他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到几十位钧瓷老艺人那里“取经”,土石的运用,釉料的变化,燃料的控制,气氛的掌握,他认真领悟,反复尝试。最终一件件品相完整、窑变色彩丰富的炉钧精品先后出窑。他的炉钧作品丰富凝重,刚劲深沉,阳刚大气,彰显了浑厚稳重的艺术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王晓锋作品《印象一组》和《天球瓶》在第六届河南省钧瓷艺术创新大赛分别荣获“金银奖”;作品《炭烧直口瓶》在“瓷耀中原”河南省陶瓷艺术创新作品展荣获“银奖”;2020年11月作品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王晓锋已经被授予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师职称。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研究院认定他评为高级研究员,同时他被中国轻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认定陶瓷烧成工。近年来,王晓锋坚持无匣钵烧制工艺,烧制出大量精美的炉钧作品,积累了许多的研究记录和资料,为钧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后在遵循环保低碳企业发展原则的同时,我们将继续坚持用炭和气混合烧制方法,创作出更具有古钧风貌的艺术精品,让炉钧这一传世国宝在陶瓷界熠熠生辉!”在谈到今后目标时,王晓锋很认真地说。(张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