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上学时,课本中会列举很多中外名人的励志故事,来教育我们好好学习。比如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孙康映雪读书、匡衡凿壁偷光。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凿壁偷光的匡衡。虽然他凿坏邻居墙壁不合适,但这种学习的劲头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那长大后的匡衡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老师很少对我们讲。爆史君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祖上世代务农。为了摆脱“成为农民”的宿命,匡衡跟着一个亲戚开始学认字。渐渐地,匡衡具备了阅读的能力。可惜的是,匡衡因为家里穷,根本买不起书来读。有些人可能会说:“买不起可以借啊!”但在那个年代,书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等闲人家不会轻易把书借给别人。

匡衡

  为了弄到书,匡衡就在农忙时节去地主家打工。干完活后他也不要报酬,只求地主把书借给他看。靠着这样的办法,匡衡学到了不少知识。匡衡渐渐长大后,成为家中主要的劳动力,白天必须随父母在地里干活。晚上虽然有时间,但他家太穷,连灯油都买不起。没办法,匡衡只好在晚上背诵自己之前学过的东西。

匡衡

  有一天,匡衡正在背书,突然看到一束光透过缝隙从隔壁照射过来。匡衡喜出望外,终于有了看书的办法。只见匡衡拿起小刀,小心翼翼地将墙上的缝隙挖得更大了些。光源果然变大,匡衡捧起书,甘之如饴地读了起来。靠着这样勤学苦读,匡衡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尤其是在《诗经》方面的造诣,更是远超常人。

艰难求官路

中国古人讲:“学而优则仕”,匡衡读书也是为了考取功名,但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畅。汉朝法律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通过考试就可做官。成绩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可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为文学掌故。匡衡先后考了九次,才中了丙科,只能说时运不济。后来他匆匆到太原上任,当了个文学卒吏。

匡衡

  但老天对匡衡也不薄,他因为对《诗经》理解得很透彻,所以得到当时经学家的推崇。因此,时为太子的刘奭也很赏识他。刘奭继位为帝后,匡衡被提拔为郎中。不久后,又被迁为博士,给事中。成为朝廷栋梁后,匡衡就开始发挥他的作用。经常以《诗经》的内容来劝谏汉元帝亲贤臣,远小人,勤俭节约。

匡衡

在匡衡的倡导下,西汉整个社会风气都好了不少。所以在丞相韦玄成病逝后,匡衡就接了他的位置,负责辅佐皇帝,还被封为了安乐侯。此时的匡衡,真正到了位极人臣的地位,也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但很多权臣都在权力和欲望面前败下阵来,匡衡也不例外。当了丞相后,他就开始以权谋私,甚至攻击正直的大臣。

匡衡的另一面

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它的创始人便是汉元帝时期的陈汤。陈汤为了维护大汉尊严,保护边境安全,不远万里诛杀郅支单于,威震西域。汉元帝本欲奖赏陈汤及其同僚,匡衡却上奏弹劾陈汤矫制发师,盗取康居财物,不仅不能奖,而且还应重罚。幸好刘向开口替陈汤等人求情,他们才幸免于难。

陈汤

事后在讨论对陈汤、甘延寿等人的封赏时,匡衡又提出异议,不允许朝廷过多奖赏陈汤等人。汉元帝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封甘延寿为义成侯,封陈汤为关内侯,每人食邑三百户,再赐黄金一百斤。而匡衡之所以强烈反对,是因为他的食邑才647户。要知道,他可是堂堂的丞相啊!

匡衡

  后来,他又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匡衡这次就被人举报了。新上位的汉成帝对匡衡很没好感,一怒之下就将他的丞相之位给撸了,随后将他赶回老家。所以匡衡可以说是晚节不保。这也是老师们为何不说匡衡长大以后事迹的主要原因。在小朋友不具备分辨意识前,只要学习他好的一面就好

参考资料:《汉书·匡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