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父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弟子。

子贡:姓端木,名赐,孔子弟子。

邦:当时的诸侯国家。

與之:与,给,主动告诉他。

溫:和厚也,温和、温厚;

良:易直也,平易近人、善良正直;

恭:庄敬也,正式不轻浮、心怀敬意;

儉:节制也,不奢侈、知克制;

讓:谦逊也,谦让。

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了解当地的政事,是夫子主动去问的呢?还是别人(君主诸侯)主动告诉他的呢?

子贡说:因为老师温、良、恭、俭、让,温厚、善良正直、庄重怀敬、节制清俭、谦逊礼让,所以别人会主动告诉他。老师的这种“求”,跟其他人的“求”,还是有不同之处的吧?

子禽

子贡

因为孔夫子所具备的温、良、恭、俭、让等五种德性,发乎于内而显现于外,加上声名远播,因而夫子每每到访一个地方,不等他问政,国君诸侯都心怀敬服,愿意主动求教,与之议政。其他人也许需要主动打听,甚至打听也未必得偿所愿。

子禽与子贡的问答,刻画出了一个自然而然能吸引人、令人心悦诚服的孔夫子形象。朱子将其视为学者追求的目标,儒生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参与家国政事,“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理想,必要在德行上狠下功夫。

同样是“参与”,对于德行修养已成标杆的人来说,别人愿意主动请教;而对于德行修养暂且不能使人信服的人来说,别人不仅不会主动请教,甚至是自己主动去问别人也可能有所隐瞒。因此,德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现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在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公司,倘若你心中有事想要倾诉,大概也会有某些人是可以完全放心大胆说的,而有些人哪怕是主动来问了,最多也不过回他一句“没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些人更值得信任。这种“更值得信任”也是可以追问的,为什么这些人就更值得信任呢?想来是日常工作的相处,大大小小的事情已经彰显了他们的人品德行,人品好的人,交往起来总要放心一些。

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朱子还补充了張敬夫的注释:孔夫子每到一个地方国君都会主动告知或求教政事,但是一直没有诸侯愿意将政事托付给夫子去料理,为什么会这样呢?夫子有德,常人也都好德,所以乐于主动求教,但这些人又为私欲所害,不能行夫子之大道。

大概大部分人都愿意跟品行高尚的人亲近,但是要他们学习践行其高尚品行的时候,总有各种各样理由去抗拒、忽视。就像健身一样,好多人羡慕别人的好身材,好多人也都知道“自律给我自由”,但践行自律,是多么的不容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