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但如果兄弟不齐心,甚至有了隔阂,又会怎样呢?

民国文坛的世界里,有一个公开的秘密,陪伴我们成长的鲁迅先生与他的弟弟周作人永久地失和了。

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人都知道鲁迅性格刚烈,秉性倔强,对与兄弟失和这事一直耿耿于怀,甚至在临终前都会用遗书向母亲愤懑地诉说内心的苦闷,甚至直言自己是被八道湾驱逐,死不瞑目。

到底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久经世故、看遍人世冷暖的鲁迅如此意难平?甚至在弥留之际仍然咽不下这口气呢?这事还得从“兄弟断交,鲁迅连发三篇小说向弟弟示好,周作人却不接受”来看,那周树人为什么不接受呢?

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降大任于斯人,年纪尚小便成为一家之主

人生的不幸总会来得那么突然,在中国的旧社会里更是如此,而对鲁迅而言,他为大家庭所承担的种种痛苦,早在少年时期就拉开了序幕。

15岁那年,父亲周伯宜离世,长兄如父,鲁迅开始当家作主。

没有父亲的家庭总是缺少一座给人无限安全感的大山,当风雨来临之际备受打击。

1897年,这是梦魇的开始,这一年周氏家族开始分家,而鲁迅人生的不公平也从这里开始。

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受到几个叔叔的欺负,鲁迅一家得到的财产明显偏少,感到不公平的鲁迅自然拒绝签字,几个叔叔用各种手段向他施压,鲁迅依旧不肯低头,协同两个幼小的弟弟一起反抗。

一系列据理力争换来的是长辈们的围攻与训斥,甚至还有来自祖父家法的威胁,这让鲁迅倍感凄凉,对所谓的亲情感到无比悲哀。

经过分家风波之后,16岁的鲁迅开始操持母亲鲁瑞和两个弟弟周作人、周建人的生活。家里负债累累,但又缺乏劳动力,母亲虽然身体还行,但已经上了年纪,两个弟弟的生活虽然基本能够自理,但毕竟年幼,帮不上什么忙。

周作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背后的心酸苦楚让鲁迅看在眼里,凉在心里。

于是他暗暗发誓,将来的某一天,一定要靠自己的能力重振家业,让饱受沧桑的母亲和两个涉世未深的弟弟拥有一个真正的家,团团圆圆地过上幸福生活。

言必信,行必果。为了完成这个心愿,鲁迅多年来以自己的人生为全部筹码,靠自己的力量在外奔波,甘愿做家人背后的水手,默默在风雨飘摇中承担一切风险,竭尽全力帮助两个弟弟成家立业。

周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于在鲁迅38岁的时候,高高兴兴地把一家人一起接到北京,团聚在八道湾的大宅里,少年时重建大家庭的心愿总算达成,原以为可以摆脱年少时的伤痛,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

但没想到好景不长,鲁迅的心愿并没有维持多久,最终还是破灭了。

二弟周作人不仅鸠占鹊巢,与兄长决绝断交,即使鲁迅接连发表三篇小说向周作人示好,他也无动于衷、毫不接受。

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生始料未及,没想到伤害自己最深的却是最爱的人

实际上,说鲁迅对弟弟的疼爱与帮衬如大海般深邃是毫不夸张的,而二弟周作人更是受到了来自兄长最深厚的爱。但没想到周作人在日本妻子羽太信子的挑拨下,于1923年给鲁迅递上了绝交信。

信上明言,要鲁迅今后不再涉足后院,可想而知鲁迅内心有多失望悲凉,于是带着母亲和妻子搬离了自己精心安排的八道湾,另外租房居住,与二弟周作人分道扬镳、各自踏上了独木桥。

羽太信子(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作人听信枕边风,无情如斯,鲁迅也走得刚毅决绝。但在鲁迅强硬外表之下隐藏着的是他对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的痛惜,重现温暖大家庭梦想的破灭更是让鲁迅心灰意冷、倍感失望。

即使自己离开八道湾之后连发三篇小说,借以表达对兄弟之情伤逝的悲痛,并想有所挽回也始终换不来一丝触动,兄弟失和的公案在民国文学史上也是不言自明,毕竟字里行间都是痛。

周作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到生命的尽头,也没有换来彼此的守候

如果说鲁迅勇敢又有魄力,那么自幼成长在大哥庇护下的周树人则生性柔弱,从远赴日本留学、结婚到北京定居、求职无不靠兄长安排扶持,缺乏主见而又与世无争的他娶了出身女佣的羽太信子为妻,从此对妻子言听计从,也因而走上了与大哥决裂的道路。

收到绝交信从八道湾搬离之后,鲁迅大病一场,一直卧床不起,持续高烧,昏迷不醒了数月之久。病愈之后的鲁迅用借来的800大洋买下一家小院自住,去八道湾取回自己的书籍时还险些被周作人胡乱投来的铜香炉砸伤。

1925年周作人在鲁迅经常发表刊物的《京报副刊》上翻译了罗马诗集《伤逝》,并配文“致声珍重”,看到此文的鲁迅顿时明白周作人的深意:兄弟二人已到生离死别的境地。

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20天后,鲁迅写了自己人生中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同时也是与周作人译诗同题的《伤逝》。

鲁迅将自己的真实感情融入到小说中,把周作人喻作子君,一开头便直言,作为主人公的自己要为子君写下悔恨和悲哀,想用时间的消逝抚平心中的伤痛。

如果说《伤逝》是在道尽鲁迅心中的懊悔与悲哀,那么随即而作的《弟兄》便是他对昔日往事的不断追忆与自我批判。文中详细描述了鲁迅重金到处寻医救治发烧弟弟的故事,好在一切只是虚惊一场,弟弟周作人只是出疹子,并无生命危险。

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在1927年,鲁迅写下了历史小说《铸剑》,鲁迅的另一个笔名宴之敖也是出自于此,暗含愤懑与不公,甚至仗义与同情也只不过是礼教在放鬼债。鲁迅也曾对许广平说自己是被日本女人赶出来的。

后来的鲁迅离开北平南下,在上海与许广平定居。他这一生为组建大家庭殚精竭虑、付出了太多太多,终于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为自己而活,远离了对大家庭的执念。

与此同时,鲁迅仍然对远方的二弟牵肠挂肚,即使是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也仍在读二弟的新书。

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饱含鲁迅自责与后悔的三次发文都是在向二弟求和,但周作人态度决绝,与兄长决裂到底,即使三弟周建人劝导他南下团聚定居,也从不点头答应,甘愿为羽太信子一家当牛做马,最后成为文化汉奸,只不过在生命的最后,他也对此感到了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