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海南省定安县翰林镇石六肚田洋间,蛐蛐声此起彼伏,定安翰林农旺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580亩有机水稻长势喜人。再过一个星期,这季水稻就要开始收割了,此后,这片富硒的黑土地将轮作毛豆。
在海南岛,粮食、瓜菜等作物一年多熟,水旱轮作是当地许多农民、合作社的共同选择,既有助于减少病虫害,又能以好价格把冬季瓜菜卖到内陆。
除了金糯6号、丝苗香米等本地居民喜爱的品种外,定安翰林农旺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还种了80亩红光香米,还没收割就以15元/斤左右的单价预售了一部分,合作社副社长王上南说:“我们现在都在电商平台上卖米,红香米好卖得很!下一季要多种点!”
海南岛耕地较少,加上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不及国内许多粮食主产区,但即使作为“产粮小省”,海南始终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以政策鼓励农民,以技术服务农民,在粮食生产的稳产量、稳面积上持续发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今年夏天,海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干旱,但至今没有大台风登陆,各种病虫害也在统防统治下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业专家及广大农民对今年海南的粮食丰收信心十足。
9月17日,在琼海市大路镇江湖村大路洋的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区,海两优7号、旱优78等12种新品种经过近4个月的生长,正在陆续收割中。一样的栽培技术、一样的水肥管理,不同品种的水稻生长状况很不一样:“个子”有高有低、产量有多有少、品质有好有坏……
村民杨传仁在田间记录下了一些肉眼可见的差异,更多性状还要等待琼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种子站专家的进一步分析。
种子站站长周王鼎向记者讲述了新品种试验项目的进展:“有的品种去年还可以,今年又不太行;还有的品种在这里长得好,到那里又表现差了。所以我们要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在多地进行试验,反复观察和分析,才能为本地农民选出产量更高、品质更优的品种,向他们推广。”
近几年,由琼海市农科所选育的常规稻品种“科选十三”受到本地农民的喜爱。海南岛天气炎热,本地人有煮食稀饭的习惯。琼海忠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忠介绍:“今年我们生产的大米销量最好的还是‘科选十三’,这种米煮出来的稀饭软滑爽口,吃起来比较解渴、开胃,本地人很喜欢。”
过去,在琼海市靠东的龙寿洋地区,有较大面积的撂荒地。龙寿洋地势低洼,台风天容易被淹,这导致当地农民不愿意种水稻。今年,当地政府通过引导农民与第三方农业科技公司合作,成功让龙寿洋的800亩撂荒地实现复耕复种。
在有着“天然大温室”之称的海南岛,优越的光热条件大幅度缩短了农作物的育种周期,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育种基地。中秋节前后,在海南岛南部的乐东、陵水、三亚等地的南繁育种基地,备耕备种的繁忙景象随处可见。
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育种先遣队伍已经到位了。国庆节之后,还会有更多育种专家从全国各地来到这个“打好我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线,只为选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抗逆性更强的农作物新品种。
近年来,海南省不少市县都抓住了南繁育种带来的机遇,积极推动新型农业技术落地,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经过数年的努力,乐东县已经发展出了一条以玉米育种为核心,囊括农资销售、玉米加工、农业保险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最近,乐东数万亩的鲜食玉米已经成熟了,这批玉米要赶在国庆节之前送到市场上。
“鲜食玉米在国庆节、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好卖,当地的种植户会数好了日子去种,让丰收季赶上畅销季。”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南繁育种与生物安全研究室主任贾瑞宗告诉记者。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海南逐渐成为历史,农业产业迈上了提质增效的新台阶。
(本报记者 陈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