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是江苏人,最近在和一位广东朋友聊天时,发现了江苏广东两大经济强省存在一个相同的问题:北部都发展不起来。

“粤北在广东是贫穷的代名词。”

“我们江苏也是......”

江苏由于方言问题,苏南对苏北还有个“刚波”(江苏)的称呼,有点贬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人均GDP超过6.4万人民币(约1万美元)的城市,广东21个地级市,仅有8座达标,占比38%,没达标的全在粤北;江苏13个地级市,全部达标,占比1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江苏4.33万元、广东4.1万元。江苏又压了广东一头。

广东的财富高度集中于深圳、珠海、广州、佛山、东莞组成的“大湾区”,最落后的梅州3.1万,连最富的深圳15.7万的零头都不到。

江苏情况好很多,人均最高的无锡16.5万,最低的宿迁也有6.5万,宿迁比梅州高了整整一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粤北和苏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背后的原因不一样。(注:本文中的“粤北”是广义上的粤北,包括狭义上的粤东、粤西、粤北)

粤北山区太多

地理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先天发展条件。例如沙特处于沙漠中,地里有石油,靠山吃山,沙特人不干活也能过好日子。

同样在沙漠里没有石油的埃及就没那么好运了,埃及人穷到“吃沙”。

广东粤北落后,大部分原因是地理造成的——山区太多。适合经济发展的平原面积仅有23.7%,这部分平原集中在珠三角、大湾区。

而粤北拥有大量的山地和丘陵,自古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处于劣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观浙江,除了杭州、绍兴、宁波、嘉兴之外,台州、温州、金华(义乌)也在山区,但浙江山区经济搞得很好,台州7.9万元、温州7.1万元。

更明显的还有福建龙岩,标准山区,人均GDP10.5万元。

所以说,地理决定了经济先天条件,山区可通过后天努力改变命运。温州人满世界做生意、义乌人专营小商品,均可富甲一方。

除了地理问题,粤北还有被“吸血”的问题,专业经济术语叫“虹吸效应”。

凯恩斯告诉我们:资本会自发向回报率最高的地区流动。珠三角地区,工业发达、产业聚集、工人熟练、海运畅通,在这里开公司,运营成本肯定比粤北低。

你要是老板怎么选?河北与北京也有同样的问题,北京太过强势,把河北的资源全吸引走了。

在没有外力干预情况下,“虹吸效应”只会造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这里面没有道德问题,经济规律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粤北的资金和年轻人全跑珠三角了。

苏北是相对贫穷

如果说,各省发展是一局游戏。广东开局抽到了“困难”模式,江苏则抽到了“简单”模式。

江苏的地理条件太好了。省内平原占比83%,苏南、苏北都有大平原,虽然不能与一望无垠的东北平原比,但在东部沿海各省也是独一份。

江苏省内河流纵横,河网密布,苏南有全国最繁忙的长江,苏北有南北分界线的淮河,还有大名鼎鼎的京杭大运河。“四大淡水湖”江苏占了两个(太湖、洪泽湖)。

如此发达的水运,降低了江苏发展制造业的成本,水运是世界大宗货物最常见的运输方式,江苏各地都能兴建工厂。

例如在全国名不见经传的盐城,地处苏北,存在感很差,要不是江苏人,外省人很少会知道有这座城市。

盐城有一座全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厂——悦达起亚,是韩国起亚汽车在华总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韩国人选择盐城建厂,看中了两点:第一,交通非常便利;第二,离上海很近。

所以,苏北的贫穷是相对的,看跟谁比,打不过苏南,还比不过安徽、山东、湖南、湖北吗?把江苏“十三妹”宿迁的人均GDP放到广东能排到第九名。

与珠三角“吸血”相比,上海慷慨地给江苏“输血”,苏南因此兴起,再辐射苏北。上海为何能“输血”,而珠三角不行呢?

分工不同。上海是金融城市,珠三角是制造业基地。

金融排斥劳动力

上海是全中国的金融中心。2020年,第三产业(金融服务)占全市GDP的73.1%,第二产业(制造业)占26.5%,留在上海的制造业大部分是高精尖。

笔者曾去过广东的中山、东莞、佛山等地考察过,那里制造业大都是附加值较低的家电制造,与上海的高精尖没法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革开放之前,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的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缝纫机是那个时代的奢侈品。

笔者在上海参观过一家老工厂,门口牌子上写着“原上海第十六毛巾厂”,也就是说,上海原先至少有16家毛巾厂!这是什么样的生产规模?

改革开放后,上海定位变了,成了金融城市。金融讲究效率,排斥劳动。

投行的员工可以在一秒钟内对冲上百亿规模的资金,低端制造业的回报率远远不及,这部分产能就被淘汰给江苏了。苏南模式由此而起,承载了从上海转移出来的产能,迅速崛起。

这就是上海不“吸血”的原因,它不需要制造业,可以对外转移,形成了长三角,加上江苏本来地理条件好,发展相对容易。

珠三角情况复杂点,他们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格力、TCL、美的、格兰仕、创维等大厂都是当地政府重要的纳税大户,不具备向粤北转移的先决条件。

广州、深圳固然金融很强,但无法与上海相提并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广东的问题比江苏大很多。粤北要资金没资金,要劳动力没劳动力,要自然条件没自然条件。苏北再差,也有自然条件兜底。

粤北、苏北机会在哪?

纵观世界发展大势,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普遍状况。

美国最富有的地方是东西部海岸,东部与欧洲人做生意,西部与东亚人做生意,中部内陆地区集体“塌陷”,百业萧条,工人失业(德克萨斯州情况特殊点)。

日本有三大都市圈:东京、大阪、名古屋,全日本1亿多人口,东京占了3000万,此三地之外,其他地区留不住年轻人,鬼城频现,送房子都没人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我们沿着经济规律走,粤北、苏北看不到机会,想要改变,必须依靠官方干预,有计划地引导产业转移,合理布局产业升级。

比如,格力、美的这样非未来核心产业的企业,能不能在官方引导下向粤北尝试性转移?让珠三角地区集中发展高精尖的产业,形成有梯度的产业布局。

南京准备向苏北转移一批相对落后的产业,计划把南京钢铁、南京化工两家大型国有企业搬迁至苏北某地。

南京可以改善居住环境,促进产业升级,苏北也得到了产业转移,弥补经济短板,一举两得。

发展经济不能照搬西方教科书,解决落后的问题,要依靠中国智慧。

作者:江左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