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9月27日电 题:《邹骥:碳市场需要和金融等市场形成多样化体系》
作者 邹骥(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
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全球趋势,也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当前,中国已经确立了“双碳”目标,面临伟大而艰巨的转折过程。在这几十余年的时间尺度里,科学技术、产业、市场需求等等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双碳”目标的确定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气候科学、地理学、工程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的。从削减碳排放的角度看,一个简单的逻辑框架是:为了实现减排目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排放源,要么对自身的技术工艺做出创新和调整,提高能效,降低碳强度,减少甚至取消化石能源的使用;要么根据需求结构的变化,从供给侧对产品产业的结构技术进行调整,或者调整能源结构,增加非化石能源的使用。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在能源、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上,在产业技术上做出基建和改造的投资,会产生诸多低碳产业的装备制造或运营服务活动等,还可能会引导低碳消费,这些都需要金融支持。这与以往传统高碳的经济活动情形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所用的金融工具和政策框架也应该是大同小异,但这里有两个突出的差异值得关注:
第一,如何定义或衡量绿色低碳的经济活动,特别是绿色低碳项目,进一步使其在经济上具有竞争性。一般而言,我们归纳了实现碳中和的六大措施:一是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推动可持续的能源消费,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效;二是通过应用高比例的非化石能源,使电力系统深度低碳化;三是主要能耗部门深度绿色电气化;四是在非电能源使用中做燃料低碳转换,例如煤改气,或化石能源改生物质能;五是运用CCUS(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或CDR(二氧化碳移除)技术将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捕获并且封存;六是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进行减排。这六大举措每一项下又有无数的子项,这就需要发展一套技术减排绩效的测量报告核查体系,评价技术和工程减排效果,而且要使评价所需的数据信息得以披露,保持透明,作为金融限制或鼓励的依据。这都需要金融界和绿色低碳界的跨界合作,需要更多跨界知识、信息、数据和教育的平台。
第二,如何鼓励实现“双碳”目标的创新。一个基本的制度设计是碳定价,把自然资本定义为生产要素,通过建立市场主体的碳排放账户和向市场主体分配排放额度,定义碳资产的产权,建立碳市场,通过交易碳资产产权来发现碳的价格。如果碳价格高于减排成本,就会形成减碳的利润,进而鼓励产业企业向减碳投资和技术创新。但这个“碳市场”与原油等市场一样,需要和金融、电力、钢铁、水泥、化工产品等市场形成多样化体系,不断形成或打破局部的、一般的市场均衡,否则碳市场就无法发挥配置碳资产的功能。碳市场要与金融市场相连接,要有金融产品,以发挥碳市场稳定价格、提高流动性、配额有效对接需求等作用。(根据邹骥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21年会暨建院五周年学术交流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作者本人审阅。)(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编辑:杨京川】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