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我先标题党一下,看完全文后你会明白。

前几天,误打误撞进了一个画展,作者是徐悲鸿的弟子,孙宗慰先生(1912-1979)

仔细看下来,发现老先生很有意思。他出身寒门,从小比较清苦,边打工边攒钱学画,1934年考上了中国的顶尖学府-国立中央大学的艺术系,师从徐悲鸿

看孙先生的照片与自画像,就好像身边的朋友,一个文艺小青年,哪曾想是百年前的人物...

图片可向←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孙宗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画像-素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画像-油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画像-版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画像-油画

1938年中日战争爆发,国立中央大学转至重庆,借助山河之险,大家日子还算安稳,孙宗慰也在此期间完成学业并留校任教。

1941年,著名画家张大千要去探访敦煌的千佛洞,希望找一名会写生的助手,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吕斯百得知后,推荐了做助教的孙宗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敦煌壁画

在日军的轰炸下,孙宗慰带着大量画具,由重庆转至西安,而西安到兰州的路被破坏,只好一路步行、搭车、驴车,走走停停,两个多月后孙先生抵达兰州与张大千汇合,二人借助骆驼队前往敦煌。

一路艰辛,但西行敦煌的经历给了孙宗慰一次彻底的“洗礼”。

多年研习西方艺术,油画出身的孙宗慰,见到了千年前的古老壁画,观察,临摹,写生,利用扎实的绘画技法,重新描绘了敦煌的壁画。他沉浸其中,仿佛与古人神交,也正是这段时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菩萨舞俑-敦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衣大士-敦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持瓶菩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壁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菩萨

很喜欢孙宗慰这个时期的笔触,人物的线条带着唐人的飘逸洒脱,几种颜色搭配一起,浓淡适宜,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孙先生这种"水墨设色"的画法延续了几年,多用在人物画上,敦煌写生后孙先生又转道去了西宁的塔尔寺,他自己的画作以大西北的人物为主,各个民族,各种服饰都跃于纸卷之上。其实中国传统画法中整幅人物的特写非常少见,这也是中西方文化在绘画艺术上的一次碰撞与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穆斯林女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藏地区的舞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藏地区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萨克族女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色眼睛的女子

理念冲突

西北之行结束后,张宗慰与张大千分道扬镳,二人再未合作,因为在敦煌写生时期,二人发生了根本的理念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大千是著名画家,在艺术各领域内都有很高造诣,但也因自持盛名,他每临摹完一张壁画,就去剥离墙壁上的原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敦煌壁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敦煌壁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敦煌壁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敦煌壁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敦煌壁画

其实敦煌石壁上“画中有画”,明清时期的人会在老画上覆盖新泥,待泥土干了后再作新画,而最高造诣的画作往往要追溯到唐代,所以张大千为了看到最古老的那层壁画,损毁了不少历史遗迹。孙宗慰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但作为助手,也无可奈何,只能看着壁画一层层剥落,最终两人不欢而散,张大千在之后的敦煌之旅中再没有找过孙宗慰,而孙宗慰也只字不提,只有在文革期间,才说出“张大千并不喜欢他在身边,毕竟理念不同,可能有放不开手脚的感觉。”几句话说得云淡风轻,也可见张宗慰的性格。

新的旅程

中日战争胜利后,孙宗慰由徐悲鸿引荐去北平艺专做了副教授,几年后又进入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舞台美术。可惜的是张宗慰的画作未在超越敦煌时期的高度,尤其在历史重大变革的那些年,张先生的画作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消失了,生动的表情、动作没有了,场景全部“翻新”。

而在这些新画里,人都变得小小的,自然也没有必要画出五官和表情,取而代之的是宏大的工程,齐心协力、热火朝天的气氛。

图片可向←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火朝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津新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津新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劳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隐若现

看到这里百感交集......总有人说政治与老百姓无关。来看看孙宗慰的画,读读他的故事,政治彻彻底底改变了一位画家,彻底改变了所有人,每一个人的行为、思维、语言.....

再多的说不出了,只能宽慰自己,看看孙先生早期作品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调皮的佛祖-素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北人物-水墨设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特别喜欢,好像是哈萨克族的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的人-水墨设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网红拍照地,故宫的角楼-油画

韭菜之歌

我喜欢孙宗慰西北写生时期的人物画,除了人物外更有趣的是他画的骆驼。每只骆驼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弯着脖子看着主人,透着好奇心,有的嚼着青草,大大的眼睛上弯弯长长的睫毛,真是比人类还要美丽。

图片可向←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人与骆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长的大睫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塞上归驼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敬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烧茶喝

1945年的《塞上归驼图》,孙先生的好友王芃生非常喜欢,随即赋诗一首,由孙先生另一位同窗好友,同为徐悲鸿弟子的张蒨英用小楷誊写全诗。

(文末附有二位先生的生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塞上归驼图》

诗没有名字,也没什么对仗,更像是朋友之间煮酒谈笑时的小唱。但里面几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好像作者不是在说骆驼,好像在说现在的我们,说这个民族,说着一颗颗茁壮又坚强的,无法逃脱命运收割的......韭菜。

《塞上归驼图》

诗作-王芃生

书法-张蒨英

绘画-孙宗慰

骆驼笑我,我笑骆驼。

一生辛苦算谁多?

也惯住无人的沙漠,也饱经平地的风波。

不问千斤万担尽量驮,不管千山万水随意过。

热时能耐渴,饥时能挨饿。

从没懒惰,哪敢差错!

鞭挞且有他,忍受还在我。

只要与人家有益,凡事无可不可。

不必与自己有利,随分得过且过。

闲来耸肩而歌,倦来席地而卧。

生既不用五鼎食,死亦无须马革裹。

背上美人不是家子婆,腰间黄金终是客人货。

所得者何?问心无怍。

所为者何?求其在我。

岁月若窄梭,苦行如上坡。

且莫蹉跎,且慢婆娑。

是么,是么?是哪,是哪!

哈哈哈!呵呵呵!

注释

1.家子婆:江浙俗语,老婆。

2.问心无怍:问心无愧。

3.求其在我:出自《孟子》,追求的是自己的内心。

4.生既不用五鼎食,死亦无须马革裹:

五鼎食是 古时只有皇室与士大夫阶层享用的奢华食物-牛羊猪鱼+肉酱。

马革裹尸是战死沙场后的最高荣誉,高级将领的待遇。

后记

王芃生(1893-1946) 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情报专家,日本问题专家,大公报时政类文章的主笔。他曾多次准确判断了中日战争的走势,也是一位坚定的对日主战派。可惜在写完《塞上归驼图》的赠诗后一年,便因病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蒨英与孙宗慰同样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书画均擅长,是徐悲鸿最喜欢的弟子之一。后留学英国并与画家费成武结为伉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蒨英素描像-徐悲鸿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蒨英自画像

1953年的新中国急需美术人才,徐悲鸿致电四位旅英弟子回国,四位画家均启程归国,但费城武上船前身体不适,夫妻二人便延后了日期,而另外两位先行出发的-张安治与陈晓南,回国后即定性为“资产阶级画家”,被彻底打倒。

张蒨英夫妻听闻消息后,放弃了归国的意愿,自此定居英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宗慰先生后期在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舞台美术,培养了几代舞美人。他晚年少动画笔,教学时有过少许绘画创作,但也于文革时期毁于众小将之手。张先生在北京的晚年,每日早餐都要使用西行敦煌时留下的藏族碗筷,出门时要带藏族的狐皮高帽,这些鲜明的特点在家属院内也传为佳话。

1976年,文革结束。1979年,张宗慰去世,享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