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如何?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贡问孔子:贫困而不谄媚卑躬屈膝,富有而不骄奢肆意,这样行不行呢?

孔子回答说:这样很好,不过不如贫困但心宽体胖不在意贫困这事儿、富有但对礼节规矩有追求,明辨善恶是非,注意力也不放在富有这件事儿上。

子贡又问:这就是《诗经》里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吧。

孔子感叹:子贡啊,跟你可以开始谈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些,你已经能听明白没告诉你的另一些。

本章为问答,内容上也分为上下两段。

第一段中,子贡与孔子就“贫富如何自处”的问题进行讨论,子贡认为贫困但不卑躬屈膝、富有但不骄奢肆意,这样就是最好了。但孔子认为,这仅仅是能够接受的状态、不坏的状态。最好的状态应当是贫困的人心有所乐、富有的人以礼节为重。

古代的“礼”不仅是礼貌的意思,还有各种各样的仪式、规矩,所涉及的物质花费可能超出穷人的承受能力,因为谈论贫困之人时没有说礼。但换个角度,从思想角度来讲“礼”,人们内心的道德规矩意识是人人都应当有的。

孔子所言的关键在于:子贡的观点依然停留在言行作为被“贫富”的现实状态所限制的层面,但孔子所言,人的追求应当超出贫富之外,抛开贫富这一现实的物质状态,人都应当追求内心的“平和”、追求“德行”,贫富状态只能影响人实际的物质层面的追求方式,但“求善”之心本质上是同一的。

第二段中,子贡引用《诗经》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义并非贫富之切磋,而是在说自己的观点与孔子的观点相比还是弱了一些,应当像琢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已经是一种蛮高的要求了,尤其是在当今,这也是子贡的认知状态所能想到的最佳状态。但孔子一语点醒她,还有更好的状态可以去追求,要超出去看。

因为子贡所言,于是获得孔子之夸奖。毕竟孔子已经认可了子贡的想法是“可也”,但子贡依然意识到了二人所言之中精微的差异,并且子贡对这种差异能善用《诗经》句子来描述。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极高的,其位列“六经”之首,也在于《诗经》中的诗篇,充分展现了当时封建王朝统治状态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生存状态,朴素而真切,言简而理无穷。“可与言诗”便也是孔子对于子贡“行有余力,可以学文”的证言了。

此章至少能让人领悟两个道理吧:一是精神追求不应囿于物质现状,二是学无止境,精益求精,具体做事如此,道德准则的精进更是如此。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