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这一典故起源于西晋,时至今日这句成语仍被用于比喻为世所重的佳作。初听这句成语,难免会让人云里雾里,好端端的一张纸为何涨了价?是纸铺囤货搞垄断,还是造纸厂裁员,亦或是纸张的原材料价格上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洛阳纸贵”的原因,还得从《晋书》里“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这句话讲起。

话说太康年间,文坛上出了一位名叫左思的天才。此人才华横溢,曾写过一本名叫《三都赋》的畅销书。对此,刘勰还曾评价道:“左思其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说起这本书的销量,恐怕与现在的郭敬明、韩寒之流不遑多让。

闲话不多说,这部《三都赋》广为流传后,在洛阳地区掀起了一阵“购书热”,甭管是正版、盗版还是手抄版,全都倾销一空。可惜当时没有电脑,否则若将这本书制成电子版,估计不会引发这么大的热度。

由于当时文学作品的传播媒介主要为纸制品,所以一时间《三都赋》带动了纸张的价格,纸价像是窜天猴一样飙升。原本每刀纸仅需八百文钱,一下子涨到了几千文钱。即便如此,每天还有数不清的出版商天不亮就蹲在造纸铺前排队,这才能买到高价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后来,洛阳的纸张倾销一空,大伙不得不骑着马跑到外地购买纸张,争相抄撰这篇名动一时的《三都赋》: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则知卫地淇澳之产;见“在其版屋”,则知秦野西戎之宅。故能居然而辨八方。然相如赋《上林》而引“卢橘夏熟”,杨雄赋《甘泉》而陈“玉树青葱”,班固赋《西都》而叹以出比目,张衡赋《西京》而述以游海若......

写出如此轰动大作的左思,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这位左思出生在一户殷实人家,但他从小就不受父亲待见。左思他爹觉得左思身材矮小,呆头呆脑,就像个傻小子一样,丢到街上都没人要。最让左思他爹看不过去的,就是左思有口吃的毛病,说起话来磕磕巴巴。连左思他爹都不待见他,更别提其他邻里街坊了。偏偏左思是个要强的小伙子,他不顾别人的眼光,自幼奋发图强苦读。

在他的眼中,东汉时期的张衡和班固是偶像,左思对这两位老前辈的崇拜程度达到了狂热的地步。左思整天捧着两人所著的《两京赋》和《西都赋》,崇拜得不得了。左思的人生目标,就是像两位老前辈一样,写一部传世名作。就这样,左思收集了大量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资料,闭门十年,写就《三都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书已经写完了,但没人把左思的作品当回事。当时的大文豪陆机听说左思的书后,冷嘲热讽道:“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竟想超越先贤班固、张衡,真是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这还不算完,陆机还对自己的弟弟说道:“我听说京城有个狂妄的小子写了本《三都赋》,依我看这本书只配给我盖酒坛子。”

左思听说后,不急不恼,将自己的作品送给了另一位文豪张华。张华非常惜才,他逐字逐句地阅读了左思的作品,细读之下大感惊诧,连连称赞左思的文笔不凡,并评价道:“那些世俗的文人根本看不懂文章,他们在乎的只有名气。”这张华是何许人也?太康时期的文坛泰斗!当年张华所写的《博物志》深得晋武帝的喜爱,“置于函中,暇日览焉”。

除了张华以外,另一位大文豪皇甫谧也给予《三都赋》极高的评价,还亲自为这本书作序。左思大喜过望,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作品不但会受到文坛泰斗的推荐,还会有文豪亲自为其作序。就这样,《三都赋》瞬间火遍了大江南北。书卖得抢手,带动纸卖得也抢手,一时间从印书到造纸一系列相关产业都受到带动,大发利市。

有趣的是,此前贬低过左思的陆机,也有过写《三都赋》的想法,听说被自己贬低的左思版《三都赋》火了,陆机偷偷买了一本。细读之下,陆机连连赞叹道:“这家伙写得简直太妙了,我绝对写不出来这么好的作品!”陆机确定,若由自己执笔,绝写不出超越左思的作品。于是,陆机便停笔了,绝口不提写《三都赋》一事。

说起来这陆机倒也算是脸皮厚,当初信誓旦旦地说要用这本《三都赋》来盖酒坛子,后来竟偷偷买了一本,读得手不释卷酣畅淋漓,着实充满讽刺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左思为何能获得成功?

就像那则外国寓言故事一样,用十年的时间画一幅画,不需一天就能卖出去。若用一天时间画一幅画,恐怕花十年功夫也卖不出去。正所谓“十年磨一剑”,左思深谙其理,难怪这本书能够卖到脱销。

参考资料:

【《晋书》、《三国志·魏书·郭淮传》引《晋诸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