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信,央行监管再出重拳。

最近,央行官网发布了《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这个办法,是《征信业管理条例》的配套制度。

我查了一下,条例是2013年公布的,办法是2016年起草,2021年公布的。

可以说:时隔多年,讨论多时,期待已久。

一部条例,一部办法,两者共同组成了征信的法治体系。

这一次的征信新规,还有一个背景:事关个人信息数据的安全保护,将会越来越严格。

在征信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之前,民法典已生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期截止之后,今年6月份,数据安全法颁布,8月份,又颁布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这些法律法规的落地,无疑对征信行业影响巨大。

等待多年落地的新规,还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严防资本无序扩张。

比如:明确了从事个人征信业务,应当依法取得个人征信许可;

从事企业征信业务和信用评级业务的,应当依法办理备案。

确立针对实质提供征信信息的互联网平台、数据公司等市场机构的断直连、限通道、强制上报、双层风险监管制度。

还有,互联网平台开展助贷等相关业务,符合征信业务定义的,将正式纳入监管。

要求资质许可很好理解,以后只要收集你我的征信,必须要具备相关资质和备案,这是对每个人的隐私信息安全保护。

助贷业务纳入监管,值得重点聊聊。

啥叫助贷?

协助能放贷的机构进行放贷,并从中赚取费用,这就是助贷,也就是“帮助放贷”的意思。

助贷机构能获客,有流量入口,比如互联网金融公司。

资金方有钱,也就是资金提供者,主要是银行、保险、信托、资管、财务公司、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互联网金融公司找借款人,资金方做风控审核,把贷款放出去,中间赚一笔费用。

大概就是这个模式。

之所以把助贷业务也要纳入监管,问题就出在这里。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征信领域广泛应用,大量有效“替代数据”被采集、分析和应用于判断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征信已突破传统借贷信息共享的范围。

所谓“替代数据”,即借贷信息以外的,用于判断企业或个人征信的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央行并未指明替代数据的具体内容,但大概也能知道有哪些,比如一家企业要贷款,缴税数据,工商登记信息、企业涉税信息、企业用电数据、企业用水数据、海关数据、环保数据、用工数据奖惩数据、司法诉讼数据都要考虑在内。

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就要严格保护这些数据的收集,不能让互联网巨头们“予取予求”。

之所以说央行“再出重拳”,是因为去年的时候,第二代征信系统就已经落地了。

新版征信系统,增加“共同借款”信息采集内容,体现夫妻双方的负债情况。

这一条很关键,直接让“假离婚买房”的套路失效了。

现在各个城市的“房票”都认房又认贷,这样一来,即便离婚,非主贷人再次买房也属于有房有贷,无法享受首套房的各种优惠。

此外,在新版征信报告中,将完整展示个人学历信息、就业情况、电子邮箱信息、通讯地址、户籍地址、所有个人手机号,配偶信息也会较完整体现。

新版征信报告还将纳入更多公共机构信息,比如自来水业务缴费情况、欠税、民事裁决、强制执行、行政处罚、低保救助、执业资格和行政奖励等。为他人提供担保也会上征信报告。

还有,新版征信报告将体现分期时间和分期金额,更加细化,逾期、呆账的记录将会延长至五年,记录详尽的还款信息,这个记录是没办法消除的,就算你销户也没用。

这也意味着:如果你要申请房贷,需要有更多的流水来抵消负债,无脑买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形势已经越来越明朗了,央行这是用“双管齐下”的手段,来监管事关你我的征信。

一方面,对金融机构、资本在征信领域扩张,不断加大监管范围和处罚力度,不能让我们的个人信息被滥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对那些利用监管空白,高杠杆买房的投机客,不断压缩他们的活动空间。

以前,把控流量入口的互联网公司,把触角伸进了征信的方方面面,事关我们每个人的数据安全,当然要管起来。

以前很多人买房,习惯了高额负债,明明月收入没有达到房贷标准,通过做高流水、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买房,这间接又推高了自身的购房杠杆。

这类人群,在征信和房贷新规下,一旦收入不及预期,现金流无法覆盖月供,就会导致断供、断贷的发生。

征信新规全面实施后,这两类乱象,都会逐步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