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ID:hlmyj001
投稿:hlmyj001@163.com
作者
雪桐
重阳节,老人节。重九之日,长命百岁。
人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倒是想说,那要看是什么样的“老”。要是碰上苏大强,就一言难尽了,最多只能说是“活宝”。
那什么样的老人是“旺家之宝”“镇宅之宝”呢?《红楼梦》里有两个老太太,活成了真正的“一家之宝”。
一个是贾家奶奶,本姓史;一个是王家姥姥,本姓刘。一个居庙堂之高,享尽了荣华富贵;一个处江湖之远,裹挟着泥土芬芳。
这两位老人家是书中几百个人物中为数不多的老妇人形象,并且还是所有人物中重点刻画的两个对象。二人在全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便是出场有限的刘姥姥,仍是整部书最重要的导引和收尾人物。
两个人看似天差地别,却在曹公的安排下有了交集,看似如此不同的二人,其实却有着惊人的雷同。借重阳之机,聊聊我喜爱的两位可爱的老太太。
我们先来重新认知一下,贾母和刘姥姥的阶级地位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书中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自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尚在。”
这位史侯家的小姐,如今的太夫人,就是我们说的贾母、老祖宗了。她不仅出身于高贵的侯爷府,嫁与的贾家也是四大家族之首,可谓强强联合。她是个不仅仅衔着金汤匙出生,并且一辈子十指不沾阳春水还用金饭碗吃饭的贵族。她经历了贾府三代,享尽了荣华富贵,她是贾府巅峰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贾奶奶如此荣耀,刘姥姥呢?刘姥姥是(前方高能!)——荣国府贾政之妻王夫人娘家父亲曾经连过宗的王家儿子的丈母娘。(可累死我了~)要问刘姥姥和贾府啥关系,我不客气说一句,没啥关系。
那为何还会有后文中的贾母邀请刘姥姥同游大观园的名场面呢?这就要说一下,两位老太太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母”的特质,书中主要表现为担当和包容。
刘姥姥其实很像我们现在身边的一些老人,里里外外操劳一辈子了,年纪大了,又到了姑爷家帮忙带外孙外孙女。一心一意、任劳任怨,依傍女儿女婿过活。
无奈,女婿不省事,连过冬粮都挣不来,只知道喝闷酒,骂老婆孩子。丈母娘心疼闺女和外孙们,看不过去,给指了一条去贾府“走动走动”的法子。
无奈,女婿不愿去看脸色、碰钉子,反让家中最年长的刘姥姥去走一遭。刘姥姥只说“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一碰”,就带着小外孙出发了。
按说,七旬的老妪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状况中,都该颐享天年了。可是刘姥姥还要舍出仅有的脸面去“打秋风”,她怎么就会如此呢?
这就要说到她身上的“地母”特质了。
那何谓“地母”呢?地母是中国农耕民族在原始宗教中对土地的崇拜而所信仰的大地女神,是大地之母、万物的生灵,在人们心目中倍觉亲切和崇高,被视为“万物之母,大地母亲”。
千百年来,民众为了生存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之目的,建庙塑像祭祀地母,以求赐福灭灾,给众生带来吉祥康泰。敬奉祈祀地母已成为历代民众极为虔诚的宗教信仰的盛举。
无独有偶。希腊神话中也有地母的形象。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盖娅,就是地母。她是第二个出生的神,繁衍颇多。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你都会发现地母形象中蕴含着的强大的母性力量,包括庇佑、担当、包容甚至牺牲。
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不乏具有地母特质的人物。最远可以追溯到中国神话中的女蜗娘娘,那是我们的人类之母,近现代的,有《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梁大娘,再近些,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种的王葡萄,池莉的《你是一条河》中的辣辣,还有赵本夫的《“地母”三部曲》;国外的有《美狄亚》中因爱生恨的母亲,《愤怒的葡萄》中乔德母亲,还要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经典形象乌苏拉等等。
在我们本土文化的地母形象中,温和包容、博爱厚重、滋养万物这些特性都是文学作品中这类人物必备的特质。她们通常都具有土地、河流、山川等物质意象。说得有些生涩了,我们说回刘姥姥。
刘姥姥想出了这个法子,又肯自己去撞撞运气,这点是很让人赞佩的。“折腰”,只为生存,这很符合地母护佑子孙的特质。家里虽人口不多,但个个需要吃饭。在年轻一辈都不中用的时候,刘姥姥站了出来,为全家人找到出路,她像山一样坚实,她才是这个家真正的靠山和支柱。
同样地,贵族的贾母在这个层面上也是如此,和贫婆子刘姥姥并无差别。《红楼梦》中总是提到“树倒猢狲散”,那么谁是树呢?贾府政治上的大树是贾元春无疑了,可贾府家中真正的精神支柱和物质支柱,都只是贾母一人。
贾府尚且荣光之时,有贾母在,威严和权威就在,不会出大格;贾府被抄,一蹶不振时,贾母散尽余资,维系了公侯之家最后的颜面,然后撒手人寰。从此,贾家的大树倒了,猢狲也散了。此时的贾家再无力回天了。所以说,贾母也是文学作品中非常典型的地母形象了。
两个人在不同的层面都维系着自己的家,初衷都是为了让家人过得好,让家过得兴旺,从这个角度来讲,两位老人,是一样的心思。
除了这点,两位老人还有同样的慈爱和悲悯。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若刻意发善心做好事,未得到回报岂不失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享受善举带来的心灵温暖,这才是一种无法形容的快乐。
贾母听戏,会让小戏子们歇歇:
“小孩子们可怜见的,也给他们些滚汤滚菜的吃了再唱。”
清虚观打醮一回里,贾母对小道士的慈爱和悲悯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小道士不小心撞到了王熙凤,凤姐一个耳刮子把他打倒在地。贾母听到后赶忙叫贾珍说:
“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过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
这位贵族的老太太从心里怜悯一个小孩子,这不是作秀,是善良。
都说贾府是富贵之家。可知道,富是物质上的充裕,贵才是内心和灵魂的本真善良。无关贫富与阶级,贾母发自内心地体恤他人的疾苦,这种慈爱之心是一个真正贵族的修养。
刘姥姥在一进荣国府后,得到了二十两银子的资助,这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了起来;二进荣国府时便带来自家的瓜菜,以表示感谢。刘姥姥知恩图报,有情有义,家境贫寒,但人品高尚。
贾母得知此事后,邀请刘姥姥小住,还亲自带着刘姥姥在大观园中游玩,临走时还赠衣赠药、给钱给物。贾家并不缺少珍馐美味,但却尊重刘姥姥的一番心意。
如果说,二进荣国府的刘姥姥是锦上添花的话,那么贾府败落后,刘姥姥倾囊而出,把巧姐从烟花之地赎出就是雪中送炭了。贾家树倒猢狲散,在别人争相践踏之时,唯有刘姥姥仗义救人。
可见,刘姥姥的知恩图报是真心实意,你帮我一时难,我记你一生好。论善良,刘姥姥和贵族出身的贾母没有差别。
刘姥姥大字不识,没出过远门,但七十五年的世事人生,察言观色、体察人心这些生存技能刘姥姥早就练得炉火纯青了。但是她身上依然保持着农民的本色,她淳朴、真诚、亲切、积极、知恩图报。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凤姐一生张扬跋扈,不信阴司地狱报应,众人都不在她眼里,不过,凤姐在资助刘姥姥这件事上却是积德行善的,留余庆,刘姥姥终是凤姐母女的恩人。
两位老人的慈爱、悲悯和贫富无关,都是发自本心的善良。她们不仅善良,还有知世故、懂人情的大智慧。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这个糊涂不是真糊涂,而是装糊涂,大智若愚,看破不说破,这是需要智慧的。
王夫人做主把宝玉屋里的晴雯撵出了园子。晴雯原是贾母身边的丫头,按说,作为儿媳妇的王夫人是要先禀明婆婆的。但是王夫人却是事后告知。贾母听后,也只是说:
“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其实贾母心里似明镜,既然先斩后奏、木已成舟,贾母也就没有很坚持,只是略表达了晴雯才是自己看中的宝玉侍妾。
还有,贾琏夫妻二人和鸳鸯商量着,把贾母用不着的金银家伙搬去典当,周转过来再赎出。贾母佯装不知,这样既维护了整个贾府的安定,也不会让王熙凤难堪。这里面既看得出贾母对大局的把控,也含着太婆婆对孙媳妇的疼爱。贾母也是曾经当家人,更知道里面的不易。所以,虽洞若观火,但也不是事事较真。
刘姥姥有绝处逢生的幽默,也体现着这种大智慧。她在游大观园时的那段就是最好的一次体现: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刘姥姥全情投入,配合着插科打诨,不惜“装疯卖傻”,只为博众人一笑。后来,凤姐和鸳鸯因戏耍了刘姥姥来赔罪,却不料刘姥姥说道:
“姑娘说哪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我就不说了。”
刘姥姥真是个里外透亮儿的人,她明白自己当日的角色,于是便使劲浑身解数,大家开心,她亦不尴尬。她的这种大智若愚,是明白处境、放下身段,坦诚豁达地直面生活。
刘姥姥虽然平凡,但是不普通;贾奶奶虽然富贵,却平易近人。虽然身处不同阶层,两位老太太的智慧与豁达却是不分高低贵贱的。智慧中,藏着善良、藏着豁达、藏着悲悯。
如果你家里有这样的老人,如大树可遮阴,如高山可依靠,如流水有慈爱,如大地能滋养,那真是让人羡慕啊,这样的老人知分寸、爱自己、会疼人,可敬可爱,是家中真正的宝贝。
祝老人们,身健心宽,有福无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部分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红楼刘姥姥
进入公众号认证微店
更多好货等你来!!!
扫
纵横谈
传统文化的当代应用
从前这些事
古今多少事,都做当下谈
红楼梦研究
公众号:HLMYJ001
投稿:hlmyj001@163.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