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达人穿上蓑衣、戴上斗笠,展示下田插秧的样子。记者 张健摄
本报讯(记者 管有明 通讯员 周泠孜)苏城近期多雨,外出时雨衣、雨伞等防雨器具少不了。昨天,家住姑苏区双塔街道联青社区的徐杏珍、冯多香、金根妹、计雪英、吴大妹等几位好婆聚在一起,做起了老苏州的遮雨“法宝”——蓑衣。它轻便防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雨披还没有的时候,谁家要是拥有一件蓑衣,那可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以前,农村有很多水田,田里种满了灯草,这就是做蓑衣的主材料。”今年70岁的徐杏珍说起制作蓑衣,马上打开了话匣子。
现场,徐杏珍等人将灯草剖开,将草芯抽离后,剩下来的外皮用来制作蓑衣。剖草芯、搓细绳、捆稻草、编衣身,轻便牢固的蓑衣在几位好婆的巧手中逐渐成形。传统的蓑衣重量约三斤,上身如同一件披风,用搓好的草绳固定在脖子中,下身犹如一条围裙,用两条背带固定在肩膀,腰间同样用草绳系牢。徐杏珍还穿上蓑衣、戴上斗笠,展示以前自己穿着蓑衣下田插秧的样子。
“以前年轻的时候,我一天就能做好几件。过了年,趁田里的活不多,我就开始制作蓑衣,做好了以后再骑自行车卖到城里的供销社去,一件能卖三五毛钱。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 徐杏珍说起当年,言语里充满了浓浓的怀念。通过一件件朴素的蓑衣,仿佛也让现场的人感受到过去时光中巧妙精致的苏式韵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