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时代发展得太快了,抛弃旧事物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打。
就拿曾经那些老手艺来说,什么锵剪子、磨菜刀、箍碗、剃头匠,在70、80年代非常吃香。
可当人们腰包越来越鼓,可选择的商品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些个技术活几乎消失在岁月的洪流里,不见踪影。
咱们今天就来看看那些几乎消亡的民间手艺,见过一半以上的,估计都已经是爷爷奶奶辈了!
一、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对于这句民间俗语,想来大家都是耳熟能详,那么话说回来,这里的金刚钻和瓷器活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对此,就不得不聊一聊即将消失的民间手艺人,锔(jū)匠了。
锔子,指的是两端弯曲的钉子,是专门用来缝补那些有裂痕的器物或是加固所用。
而锔匠,准确地说是锔瓷匠,就是负责修补各种瓷器的手艺人,当然了,紫砂壶人家也是可以修的。
可能现在的人很难理解,不就是几个瓷器吗?还要专门修?
对此就只能感慨一句,以前的日子确实穷,哪怕是一个普通的瓷碗都得小心端着。
而这些锔匠的工具也很简单,除了那些特定的钉子外,就是锤子、金刚钻还有镊子。
那么话说回来,这一行的手艺难度高吗?
这个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锔匠的工作分为粗活和细活。
粗活的话倒是好说,无非就是修补一下普通的瓷碗瓷缸,比如说腌咸菜的大缸又比如说水缸。
这些活看起来比较累人,但倒不要求精细上手也容易。
至于细活,那就不容易了。
细活指的是修补那些吃饭用的瓷碗,又或者是更加小巧的茶杯、茶壶。
这些脆弱的小瓷器修补起来,那可是个细致活,不仅考验工匠的手艺和技术,而且也很考验耐心。
锔匠修补起来也是小心翼翼,他们先会选择合适的金刚钻,根据瓷器的大小进行打孔,打孔那是个相当细致的活,而且绝对不能急,一急,劲一大,就会把瓷器崩碎,
所以一定要慢,一定要轻,打出合适的孔洞再把锔钉嵌进去,随后再将裂缝收紧。
优秀的锔匠,可是能将小巧的紫砂壶都修得天衣无缝,当真称得上相当了得。
只不过现在,又还有多少人会想着修瓷器呢?
二、一根竹子百样活
说起竹子,除了大熊猫以外,不知道大家是否还会想到与其息息相关的手艺人,篾匠呢?
篾匠的历史可谓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发现了竹子的特性,并开始对竹子进行加工,从而产生了,篾匠。
对于这些篾匠而言,你给他一根竹子,他能给你造出百样器具。
篾匠的工作比锔匠要复杂得多,先来看看工具,篾匠的工具有以下几个,能够将竹子盘成细篾的篾刀,小锯、小凿子,以及“度篾齿”。
至于基本功,那就更有说法了: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那是缺一不可。
从挑选竹子,到对竹子进行相应的加工,并最终将这些竹子变成箩筐、簸箕、竹席、斗笠…
篾匠的手当真是巧得很啊!
然而,奈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塑料制品以及其他制品逐渐普及,而这些竹制品自然就逐渐被打入冷宫了。
不知道大家的身边,又是否还能够看到这些传承了古老技艺的篾匠呢?
三、守着炉边打铁匠
曾经在乡下,每个乡都必有几个打铁匠,他们的铺子里总是会叮叮咣咣的传出金属碰撞的声音。
每年的农忙时刻,总是这些打铁匠最为辛劳的时候,他们要给农民们打造或是修补农具。
永不熄灭的炉火,将铁料烧得通红,光着膀子的铁匠,熟练地将通红的铁料放在铁毡上,挥舞铁锤,一锤一锤的将其反复锻造,直到打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对那些在夜晚走路的人而言,若是没有住的地方,只需要静心听到打铁的声音,便可以去铁匠的铺子,请铁匠师傅收留一夜。
若是碰上天还下雨时,还可以用着炉火暖暖身子。
同样的,伴随着时代的进步,铁器的生产早就已经进入了大机器的时代。
从20世纪90年代后,乡村的铁匠铺基本也都已经销声匿迹了。
至于昔日的铁匠师傅,也早就已经另谋出路了,不知大家又是否还听过他们的故事呢?
四、弹棉花
弹棉花呀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
对于这句歌词,想来一些朋友是似曾相识的,对没错,这句歌词出自,《巧奔妙逃》,在这段剧情中?
魏宗万、徐玉琨、黄宏,用弹棉花的弓子,现编出了这么一首《弹棉花》。
那么话说回来,这里的弹棉花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里的弹棉花指的是一门手艺。
在地里的棉花成熟后,农民将这些棉花送给那些弹棉花的工匠,而工匠呢,就会对棉花进行加工。
他们先熟练地用榔头敲击弓上的弦,以此来将棉花弹开弹云,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一条看似普通的被褥,就要四个小时起步!
雪白的棉花伴随着又一声又一声的弦响,在工匠面前不停地飞舞,最终变成了一条能带来温暖的被褥。
以前,这些弹棉花的工匠,那可也都是老百姓离不开的存在,尤其是在入冬前,生意更是好得不得了。
可同样的,现在买被褥,谁还用弹棉花?
五、你还磨刀吗?
磨剪子嘞,锵~菜刀。
对于这些吆喝,想来一些80后和90后的朋友应该是有所印象的。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居民的小区,时不时地都能够传来磨刀师傅的吆喝声。
而每当这个时候,总会有大人拿出家里的菜刀,剪刀,又或者其他的刀具,让磨刀师傅放在磨刀石上,磨上一磨。
可别小瞧了磨刀师傅的手艺,事实上,优秀的磨刀师傅没个3、4年的学习,根本就没法出师,普通的磨刀师傅也得跟在师傅身边学个一年半载才敢出道。
不然的话,一个不慎把客人的刀给磨断了,又或者说是把刃给磨没了,那可是砸招牌的事。
奈何,同样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人们生活条件好了,不仅能够用上不锈刀,而且哪怕是会生锈的铁菜刀也便宜得很。
真要是不能用,再买一把就是,愿意磨刀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至于那些拿着磨刀石走街串巷的磨刀匠,自然也就少了。
不过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倒还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只是现在,又还有多少人家肯去磨呢?
六、改头换面的剃头匠
对于剃头挑子一头热这句俗语,想着大家应该是有所耳闻的。
这句俗语说的是剃头匠。
剃头匠出现于中国近现代,他们也是走街串巷,挑着担子,为顾客服务。
可别小瞧了人家的担子,就这一副担子里面的工具,便能够让剃头匠们为客人洗头剪发,掏耳修眉,修胡须,那功能是相当齐全。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就有点熟悉了,等等,这不是理发店吗?
对,没错,昔日的剃头匠确实已经在时代的洪流中难寻踪迹。
不过他们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理发店,也算是实现改头换面了。
只是可惜,能像剃头匠这样改头换面,继续繁荣的行业到底是少数啊。
结语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从吃不饱、穿不暖,来到了吃喝不愁,没事还能搞点休闲娱乐的时代。
也许很多人还会怀念那些老手艺活,实际上是想念那个年代的温情。
那时候,人们虽然物质不富裕,精神头没的说,亲朋邻居之间也热情似火。
当然,各个时代都有它的小确幸,我们更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