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漫卷,激起黄沙无数;残阳夕照,壮士血染征衣。

数千太平军笔直地伫立于寒风之中,如同一尊尊亘古就存在于江淮平原上的雕像,无声而肃穆地与世间对峙。

只是那一双双血红的眼睛和此起彼伏的低沉呼吸,让人感觉到这种刻意压制的静默里,似乎蕴藏着随时准备吞噬一切的可怕力量。

遮天蔽日的长枪如同刺破苍穹的钢铁丛林,明亮的锋刃在夕阳的余晖下反射着森冷的光泽,头顶的红巾仿佛一片血色的海洋,和着旌旗的舞动在北风中猎猎作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队伍之前,主帅赖汉英高居马上,眼神拂过那些在战火洗礼中早已无比坚毅的面孔,注视着那一双双经历生死后更加从容的眼睛,然后血脉偾张地怒吼道:

“今日行兵,只救扬州兄弟,扬州围解,你我同回天京。扬州陷落,我等一并战死,誓不生还!”

悲壮而雄浑的声音在广阔的原野上回荡,激励着在场的众人。

缓缓拔出佩刀,率众策马而出,“全军随我,血战清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呼海啸的呐喊声中,赖汉英没有回头,因为他知道,身后肯定有无数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战士,会和他一道,为此时困守于扬州的同袍兄弟,杀出一条血路。

1854年12月,初冬的寒风之中,赖汉英率太平军五千勇士,冒死抵进扬州,守城清军猝不及防,一触即溃,成功解救出被围长达半载的扬州守军。

遗憾的是,扬州之战,也是赖汉英在太平天国的舞台上最后一次表演,其后,这位神秘的“国舅爷”,就带着众多的谜团,突然消失在了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

身世多舛的国舅爷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天平天国与满清不懈斗争的十四年历史中,涌现出了众多形象鲜明、性格各异的优秀将领。

在这些人中,论战功与贡献,赖汉英难言出众,论名声与威望,同样略显不足,但若谈及身世之扑朔,结局之离奇,则恐怕放眼整个太平军,也无人能出其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赖汉英1813年出生于广东花县,史载其“通文墨,知医理,往来两广,以贸易为业”。

这样一位具备专业知识和谋生手段,生活又相对富足稳定的人物,会和后来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产生联系,主要是因为赖汉英的亲姐——赖莲英乃是天王洪秀全的原配妻子。

1851年洪秀全于金田起事,作为天潢贵胄的赖家,自然举家响应,赖汉英也正是在这时,加入到了太平军即将颠覆时代的滚滚洪流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入太平军时,赖汉英并没有参与到作战部队之中,而是被安排成为救死扶伤的军医。

既有文化又懂医术的赖汉英,在一众以贫苦农民为主的太平军将士中,很受欢迎,加上其性格随和,为人宽宥,军中都尊称其为“国舅”。

后随太平军转战南北,定都天京后,因安民有功,被晋升为夏官副丞相。

赖汉英的人生分水岭,出现在1853年,这一年五月,太平天国以春官正丞相胡以晄为帅,夏官副丞相赖汉英为副,率战船千余艘,统兵三万人,溯江而上开始西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征军一路势如破竹,6月10日,即攻占长江重镇安庆,主帅胡以晄坐镇于此,赖汉英携曾天养、林启荣等悍将,率兵一万,继续西进,剑指江西省府南昌。

孰料,南昌围城竟长达九十三日,血战数十场,西征军难获寸功,铩羽而归。主帅赖汉英被召返天京,因未克南昌之过,宥死革职,入诏书衙删改六经。

南昌弃围之功过考辨

南昌之围,耗时近百日,劳师动众却无功而返,从结果来看,确实对当时的太平天国士气有所影响,同时还导致西征的整体战略意图无法顺利实现。

但我们不能将这次重大战役的失败原因,简单归结为赖汉英个人的指挥失误。

水无常势、兵无常形,战场态势瞬息万变,决定战争走向和胜负的,除了战略、战术的选择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共同发挥作用。

首先,从早期桂林、长沙的围城失败来看,缺乏先进的攻城器械和重装火炮的太平军,所倚仗往往无非“穴地攻城”的单一战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兵员和补给相对充足,守城清军又执意死守的大型城池,太平军在攻坚能力和作战手段上都存在重大缺陷。

其次,南昌为赣省重镇,城高墙厚不说,还有万余清军驻防,而主帅更是让太平军吃尽苦头的悍将江忠源,赖汉英的西征军也只有万人,攻守兵力相若,要想取得攻城的胜利,谈何容易。

而且正是由于兵力的限制,南昌围城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合围,城池尚存一隅连接水路,致使清军后勤补给源源不绝输入城内,也极大的增加了围城的难度。

另外,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在南昌围城的关键时刻,赖汉英欲施火焚城,城头守军命悬一线,几欲束手就擒之际,不料南风突然转北,毒烟直扑太平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天爷在冥冥之中拯救了垂死的清军,天时不利,人力有时也只能徒呼奈何。

最后,南昌之围积日絫久,战事胶着而境况维艰,赖汉英飞章天京求援,但国宗石祥祯、韦俊的援兵未至,清军增援部队却络绎而来,使战场形势对于西征太平军更加不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点必须要指出的是,南昌围城虽然失败,但并非一无是处,得益于赖汉英的指挥,实际上在围攻南昌之前,江西的绝大部分土地都得以“解放”,赣粮满载,源源解京,不能不说是国舅爷的功劳。

而且也正是因为南昌城下鏖战九十三日,导致“楚勇”精锐损失惨重,这也为太平军日后攻克庐州,悍将江忠源兵败身死埋下了伏笔。

是非功过,已成云烟,只能留作后人茶余饭后时闲暇品评。但围绕赖汉英的一些谜团,才是真正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未被封王之谜

根据史料记载,在已知的众多太平天国高级将领中,赖汉英应该是绝无仅有,唯一未能封王之人。

太平天国封王爵大体出于四种情况:因功封王、死后追封、洪氏亲族、后期滥封。

前期的东、南、西、北、翼,后期的英、忠、辅、侍、赞等王,这些将领在当时都是国之柱石且功勋卓著,因此都是“功封”的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像林凤祥、李开芳、林启荣、叶芸来等悍将,生前并未封王,但为太平天国捐躯,战死沙场后被追授王爵,这样的将领也不在少数。

第三种因为是洪秀全的直系亲属,作为血缘而被授予王爵,比如天京事变后洪仁发(安王)、洪仁达(福王)获封,便在此列。

最多的王爵获得者,来自于第四种情况,那就是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因为形势的需要,而毫无节制的施封,导致两千多人获得王爵。

结合上述情况,按常理而言,像赖汉英这种既是金田时参加起义的元老,又有皇亲国戚的身份加持,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成为遗漏对象的。

特别是在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滥施王爵的大背景之下,国舅赖汉英都未能封王,就愈发显得不可思议。

而且按照惯例,即使生前未能封王,以赖汉英的身份地位,死后追封也属情理之中。

如果仅仅是因为南昌之过而错失王爵,那指挥湘潭之战,造成西征最大惨败的林绍璋,1860年时也同样被封章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是“国舅”的身份妨碍赖汉英获封王爵,似乎也说不通,“国舅”即非官职,也非爵位,只是对皇后兄弟的一种非官方称谓而已。

即使我们假设国舅是某种爵位,那与之类似的,太平天国独创的“国宗”,也不乏封爵之人——辅王杨辅清封王之前,也是著名的“七国宗”。

到后来连非太平天国系统的捻军,其主要将领龚德树(勇王,追封)、张乐行(沃王)等人都一一封王,而像赖汉英这种有资历、有身份、有战功的嫡系,以“国舅”之尊,依然与王爵无缘。

对于赖汉英未能封王一事,究竟是人为的疏忽还是某种刻意的回避,因为史料的缺失,已无法考证,笔者只能在此推测,可能与赖汉英身上另一个更大的争议——生死之谜有关。

生死未知,去向成疑

1854年解救扬州之围后,赖汉英便突然人间蒸发,这个名字在此后的太平天国历史包括清军的作战记录里面,便再也没有出现过。

关于赖汉英的去向和生死问题,目前史学界有数种完全不同的定论。

主流的观点认为,赖汉英在1865年天京城破之前,由城内逃逸而出,后辗转来到香港,还在九龙城被清军“毒线”所伤,右脚中毒溃烂,久治未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回乡,光绪三十四年病逝,享年96岁。

更有甚者,认为天王临终托孤于赖汉英,要”小舅子”在最后时刻,带其子嗣离开,为洪家保存血脉。这种说法与主流观点一脉相承,都相信赖汉英并未死于战火之中,而是隐姓埋名,回归故里,并得以善终。

另据孙中山先生回忆,童年时在家乡曾有一名为冯爽观的老者,熟知太平天国历史,经常为其讲述农民起义的相关见闻,后世专家认为此人便是隐匿乡间的赖汉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赖汉英早在1854年扬州解围之后既已身亡。

太平天国研究大家罗尔纲先生,相信赖汉英应该是死于天京事变之前,并在其著作《太平天国史》中引用清人记载:“伪夏官副丞相赖汉英,杨逆以其有异心,欲杀之,赴安庆,乘间投江死。”

《天国志》对赖汉英的相关记载也指出:(因扬州解围有功而未得封赏)“汉英怨怼,闻于东王,东王欲杀之,汉英乘间遁安庆,投水而亡。

虽然内心更倾向于赖汉英能逃过劫难,安享晚年,但仔细分析一下,国舅爷善终的可能性应该是比较低的。

首先,赖汉英并非无名小卒,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关键人物,如果在世,1854年从扬州解围到1865年天京城破,十几年时间,怎么可能不见于记载。

太平天国自己的史料典籍有可能被付之一炬,但清军关于战争的记录不可能单独缺失赖汉英一人。

其次,天京事变后,湘军曾对当时太平天国主要将领有过统计,天王洪秀全、翼王石达开、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文总衡正掌率赞天燕蒙得恩、副掌率顺天燕锺芳礼都赫然在列,甚至连守仪凤门的佐将黄懿魁、小小的水师指挥熊姓、陈姓都在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名单中独独没有赖汉英的名字,试想如果当时他仍然活着,湘军的情报机构是不可能犯下遗漏国舅爷这种低级错误的。

而且洪秀全临死之时,也就是距离天京被攻破之前一个月,天京已被包围得水泄不通,单凭个人能力想要外逃,并安然远遁,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另外,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支部队,坚持到1872年才最终被消灭,在清朝尚未灭亡之际,隐姓埋名多年的赖汉英,不太可能在孙中山童年时(1875年左右),主动对外人讲述关于太平天国的事迹。

最后,结合《太平天国史》和《天国志》的记载,很有可能因为国舅爷是自杀而亡,并非为国捐躯,这种不太光彩的死亡方式,可能也导致了赖汉英最终并未被追封为王。